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临床基础检验要点集锦(一)

2021.7.02


1、血清与血浆的差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2、(除第三因子)血浆除钙离子外(如枸橼酸钠抗凝),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适用于血栓和止血检验。


3、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4、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5、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值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6、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0)。


7、红细胞均匀混悬状态,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正常血浆成分、血浆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全血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4~5倍,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


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血液生理功能:运输、协调、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婴幼儿采血:大拇指或足跟内外侧缘;严重烧伤患者:皮肤完整处。


8、乙二胺四乙酸、枸橼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9、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10、血涂片制备:制备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


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11、血液细胞染色深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瑞氏染色:酸性伊红(E-)+碱性亚甲蓝(M+)。甲醇的作用:溶解美蓝和伊红;固定细胞形态。(物理吸附+化学亲和)。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碱性蛋白质=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酸性蛋白质=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嗜中性物质;原红、早幼红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多色性),


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后加染液。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瑞氏: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吉姆萨: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

氏染料的质量规格评价:吸光度比值(rA),1.3±0.1时染料即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贮存(室温或是37℃,必须加塞,防甲醇挥发(如加甘油)和氧化成甲酸)时间愈久,染色效果愈好。所用甲醇须为AR级,若其中含过多丙酮,会使染色偏酸,白细胞着色不良。


12、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原卟啉、铁),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肽链分为α(141个氨基酸)、β(146个氨基酸))。

每个Hb分子由2条α类肽链和2条β类肽链组成。在正常情况下,99%Hb铁原子Fe2+(还原血红蛋白),1%呈Fe3+(高铁血红蛋白),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激素调节,①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生成和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Hb的合成;②雄激素:能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胚胎早期第一个形成的血红蛋白是Hb GowerⅠ


出生后3个月,HbA(α2β2)占Hb总量95%以上,HbF(α2γ2)占1%以下。出生后HbA2(α2δ2)占Hb总量的2%~3%。


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HiCN法:1966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13、红细胞稀释液:①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0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②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甲醛(防腐和固定红细胞)、氯化钠(调节渗透压)和蒸馏水组成。


14、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大量失血时,在补充液体前,虽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如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已存在贫血,反之,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


15、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


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占1%,不超过15%)。


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


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镰状细胞特性样本(HbA-S)。


棘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需与皱缩红细胞(锯齿状红细胞)鉴别,皱缩红细胞边缘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裂红细胞: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和正常人(<2%)。


缗钱状红细胞:(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1周内婴儿可见少量,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


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PNH)。


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


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16、点彩红细胞((变性RNA),)增高:见于中毒(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等)、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胞质内染成紫红色,数量不一的圆形颗粒,是核的残留物,又称染色质小体。


17、血细胞比容测定:将离心管置于水平离心机以2264g(即有效半径22.5cm,3000r/min),离心30min。


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带氧红细胞层(鲜红色)。


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