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尽快筑牢“科学名人堂”的“制度堤坝”

2013.9.13

  新华社9月10日播发了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涉嫌受贿一案的庭审直击。有报道称,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以维持其在铁路领域的权威地位。他曾于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但未如愿。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为了参评过程中准备“学术成果”,张曙光曾花钱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写书,并以张的名义出版。

  这一庭审细节的披露着实令人震惊。一个段振豪已使科技界蒙羞,又出了个张曙光再次令有关方面尴尬。一边是巨额受贿犯罪嫌疑人,一边是参评院士这一科技界最高荣誉,两者形成强烈反差。

  院士群体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梁柱,众多院士为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一直以来,公众对院士这一学术荣誉称号背后的种种利益附加颇感不满。院士们的权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术领域,除了福利待遇之外,他们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科技创新的方向,影响大项目的归属,因而院士成了各方面竞相结交、公关的对象。

  前一阶段,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引发了各界对国内院士遴选制度的讨论,尽管有关方面试图以“不要捧杀也无须棒杀院士”的态度息事宁人,但院士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张曙光试图以“巨额金钱投入”方式打通进入“科学名人堂”的道路,虽然未能得逞,尽管只是个案,但这一细节所传递的强烈信号,不得不令我们对科学共同体抵御侵蚀、拒绝腐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感到忧虑。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回归院士称号的荣誉本质,筑起坚实的制度堤坝,从源头上斩断“张曙光们”的幻想和预期。唯有如此,“科学名人堂”才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外界种种的诱惑和冲刷。

  张曙光案庭审细节的曝光,为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添加了一个注释。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要直面现实,尽快行动起来,少些浮光掠影的热闹,多些解决矛盾问题的决心。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这不仅是中央的要求,更关系到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形象和声望,是推动中国科技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招。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