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环境基准战略,护航环境管理与保护

2010.3.12

  因地制宜:

  开展中国国家水环境

  基准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科学时报》:国际上环境质量基准研究起源于何时何地?您刚才也提到了水环境基准是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基石,那么在国际上相关研究是怎样的情况?

  吴丰昌:环境基准研究是国际环境保护科研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也是世界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1898年俄国卫生学家A.Φ.尼基京斯基在《医生》杂志发表了《石油制品对河流水质和鱼类的影响》,阐述了原油、重油和其他石油制品对鱼类的毒害,提出了环境质量基准的概念。1907年,美国环境科学家Marsh发表《工业废水对鱼类的影响》,这是美国最早关于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对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当时只是一些研究者发表了一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数据。随后,随着水环境基准相关学科,如环境化学、毒理学和生物学等的发展,美国对水环境基准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

  《蓝皮书》是美国环保局首次发布的水环境基准文件,之后根据最新的学科进展对水环境基准进行不断的更新,包括对现有基准的修订以及对新污染物基准值的补充,并分别于1976年、198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发布了一系列水环境基准文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水环境基准体系。目前最新的是2006年推荐基准,共涉及167种污染物基准,包括合成有机物107项、农药31项、金属17项和无机物7项,其中20种优控污染物和47种非优控污染物,及23个感官效应的基准限值。这些研究奠定了美国在环境管理与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但是,目前水环境基准研究只涉及了各种国际公约和人们关注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主要以人体健康基准为主,水生态基准研究得很少。随着污染问题的出现,水环境基准、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科技需求迫切。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为制订不同国情和区域特点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环境管理科学体系,应对国家发展与经济的矛盾、生态环境安全及国际争端,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水环境基准研究。国家水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已成为各国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

  《科学时报》:国外的水环境基准体系既然基本成型,为什么不能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中国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

  吴丰昌:不是不能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借鉴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对缺乏早期研究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长期以来环境标准和环境管理基本都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应该说这些管理体系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质基准体系是根据它们的国情和区域特征建立起来的,基准值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局限性,有的基准值适合于其他国家,有的可能不适合于其他国家,不能照搬照抄;同时,基准体系研究国外本身也在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要调研和总结国外已有的基准理论、制定程序、方法学等,筛选适合我国借鉴的参考数据和技术方法,以最短的时间跟上国际发展趋势。区域性是水环境基准的一个基本属性,各国的水环境基准均是在各自国家或区域水环境质量演变和自然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特征、特征污染物以及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按水体功能建立的水环境基准旨在使水质保持在特定水体用途需要的水平,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应依据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环境区域特征来确定。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特征与国外存在明显差异,污染特征和生物区系也有别于其他国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第一,我国区域环境特征差异显著;污染物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气候、水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和水生态系统特征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水环境基准区域性明显。第二,水环境污染来源复杂,污染类型与特征差异显著;别国关心的污染物可能不是我国的主要问题,而别国不关心的污染物和环境问题可能正是我国的主要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水环境基准体系中限定的污染物项目有明显差异性。第三,我国的区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区系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我国经济条件、社会生活和人体特征不同,基准的保护对象差异显著。第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社会发展阶段与国外不同,污染事态严峻,监管和治理压力很大,国际环境争端和环境外交任务重。所以,照搬照抄国外的水环境基准和标准势必影响环境标准和管理的适用性,给我国环境管理造成被动,影响我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地位。我国应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污染控制需要,开展原创性的国家水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水环境基准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为制订科学、合理、可操作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水质标准和环境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科学时报》:我国的水环境基准研究状况如何?未来中国水环境基准和环境管理的科研之路应该如何走?

  吴丰昌: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开展过系统的水环境基准研究,更没有国家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水环境基准体系,对基准在标准制定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是参考国外的相关标准,或者只是根据我国水体的主要功能来制定。但无论是照搬国外标准还是粗放式的制定,现有的水质标准显然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水环境区域特征,这势必会造成我国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的“过保护”和“欠保护”的问题,中国国家水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正是基于对水环境基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完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发[2007]37号)明确将环境标准与基准等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列入环境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明确要求“科学确定基准”。

  中国水环境基准和环境管理科研之路如何走的问题,日前迫切需要开展中国水环境基准战略研究,在充分研究我国区域特点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提出特征污染物和水环境基准的研究优先顺序、近期和远期目标,按照重点突破和逐步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近期以湖泊等水生态系统开始,根据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选择对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污染物首先开展重点研究,建立水生态基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环境基准体系的建立。同时开展环境质量评估、总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环境保护科研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形成一系列能更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我国国情和发展特色的环境管理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反映我国区域特点、污染控制和发展规律的环境管理科学体系,实现“科学确定基准”的国家目标,引领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为我国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全面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