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专家学者齐聚梅山,碰撞出分析与医药的火花

2023.2.24

——第二届新药研究分析技术高端论坛顺利召开

2023年2月23日,由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银行北仑分行协办的第二届新药研究分析技术高端论坛在宁波梅山顺利举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宁波市科技局和北仑区科技局为指导单位。分析测试百科网为您带来本次论坛的精彩报导。

本次论坛承袭首届新药研究分析技术高端论坛的主题,围绕创新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新体系进行交流探讨。本届论坛在首届的基础上拓宽交流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展示新药分析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推动分析技术与医药研发产业的有机结合。

373694_202302241427351.jpg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行政副院长宋书香博士主持会议

373694_202302241428281.jpg

北仑区科技局副局长 邱志刚致辞

北仑区科技局副局长邱志刚表示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论坛为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他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在北大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与宁波市北仑区的企事业单位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合作的桥梁,依托宁波市北仑区政府的支持和北京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和聚集药物研发创新领域人才,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等做出贡献。

373694_202302241429111.jpg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林文翰致辞并介绍新药研发测试中心

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林文翰表示科学与技术是孪生兄弟,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国家多次受阻与国际上的“卡脖子”问题,林文瀚希望在第三届论坛时,中国自主创造的设备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解决国际上的“卡脖子”问题。

新药研发分析测试中心围绕新药研发前沿技术,搭建药物研发全链条技术中心。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平台的技术优势及人才优势,立足于生命科学及医药领域研究前沿,建立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技术支撑中心,服务长三角相关领域产业技术需求,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中心现拥有共享设备100余台,总价值约5000万人民币,为多学科、多层次、多性能、系统化配置的药物研究平台,处于国内顶尖水平。

林文翰希望梅山岛成为新药研发的“药岛”,培养和聚集药物研发领域创新企业及人才,促进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际战略,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宁波贡献!

373694_202302241430051.jpg

报告题目:精准医疗中的临床质谱技术

报告人:北京大学 师晓萌副研究员

临床质谱检测主要涉及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多方面。 师晓萌介绍了四种精准医疗中的临床质谱技术。第一种是临床质谱与多组学相结合,可区分成干上万质量相似的代谢物;第二种是临床质谱+质谱成像+空间多组学的结合更加适用于原位组织切片,无需标记和高通量;第三种是血液单细胞蛋白组学,可检测蛋白质种类达1500种;第四种是基于显微切割的空间组学,无需荧光标记和高通量。师晓萌强调基于临床质谱的多组学技术将推动精准医疗发展。373694_202302241430441.jpg

报告题目:基于19F NMR的复杂体系多组分同时鉴定分析方法开发及初步应用

报告人:宁波大学 黄少华研究员

多组分分析在食品检测、药物安全、产物分析和疾病诊断领域非常重要。复杂体系分析检测方法是基于分离、除盐,会有耗时耗力、信号重叠、造成干扰的问题。19F有100%天然丰度、83%(相当于IH灵敏度)核磁响应化学位移分布广、对化学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的优势。黄少华研究团队做了氨基酸混合物的快速分析、巯基混合物的快速分析、手性氨基酸混合物的快速分析和手性羧酸混合物的快速分析的研究。实现了样品无需紫外吸收、无创在线检测、抗干扰能力提高、绝对构型直接判定和多组分复杂体系准确分析。黄少华表示,未来将把研究重点放到小分子药物快速筛选和生物大分子功能研究上。

373694_202302241431201.jpg

报告题目:生物分子互作技术在癌症标志物发现和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

报告人:北京大学 王倩博士

王倩介绍北京大学生物分子互作平台的现状,目前建立了蛋白表达纯化、样本质量表征和分子互作检测三个平台。实现了实验过程中的全自动化,将孔板配样时间由30分钟缩短为5分钟,检测数量也翻倍,在保证实验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100%。王倩还介绍了生物分子互作技术包括SPR技术、BLI技术、MST技术和ITC技术,以及这四种技术在癌症标志物发现和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例如,乳腺癌源性外泌体进行生物标志物的识别,通过特异性识别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 (MCF-7,BT-474和MDA-MB-231)中分离的外泌体上的生物标志物,构建了基于SPR技术的乳腺癌诊断新技术。

373694_202302241432011.jpg

报告题目:LSD1抑制介导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自噬影响凋亡的实验研究

报告人:宁波市第六医院 谷旸博士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都是超乎想象的,目前脊髓损伤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方法。脊髓损伤治疗的重点就是在损伤早期进行干预,为保护神经功能争取足够时间。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稳态的一种生理过程。但自噬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激活的自噬会神经元凋亡水平上升。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LSD1/KDM1A)是一种特异性去甲基酶,在多种肿瘤研究中被证实起到抑制自噬的作用。谷旸介绍到LSD1抑制增强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自噬增强,凋亡减少可能是通过激活Beclin1-ATG5-ATG7通路,增强自小体和自噬溶酶体激活进而下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373694_202302241432311.jpg

报告题目:基于定点PEG化的IL-2药物活性拆分方法 

报告人:北京大学 纪德重博士

IL-2是免疫调控的关键细胞因子,临床应用面临着分子量低,频繁注射给药、多次给药免疫原性等挑战。改善高低剂量下的选择性问题和提高半衰期、稳定性等成药性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IL-2受体四元复合物是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受体亚基的亲和力不同。纪德重所在团队为了精确调整IL-2与受体的亲和力,只结合aBy受体,偏向性激活调节性T细胞;只结合By受体,偏向性激活效应T细胞。设计出Non-a+Non-B组合,该组合既不激活调节性T细胞,又不进一步激活活化的效应性T细胞,具有可以降低T细胞耗竭比例,降低Treg数量提高CD8T细胞记忆表型占比的优势。纪德重博士展望未来工程化CAR-T细胞提高其存活率并防止甚至逆转耗竭表型,可能成为T细胞治疗领域的飞跃。

373694_202302241433091.jpg

报告题目:毒理学安全性及功效评价平台在天然产物研发中的应用

报告人: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刘汉伟博士

宁波海关技术中心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实验室是海关总署国家级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验证评价实验室(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国家认监委(CNCA)及认可委( CNAS)认可的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实验室。中国GLP机构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0名。目前实验室的毒理安全评价工作主要在化学品领域、危险废物毒性鉴别领域、食品(含保健品)领域、化妆品领域、生物毒素领域和医疗器械领域等。刘汉伟团队做了斑马鱼模型实验、产品功效及安全评价、药物筛选与药效评价、非临床研究等工作。

373694_202302241433411.jpg

报告题目:蛋白质药物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质谱分析

报告人:北京大学 王冠博研究员

王冠博表示,完整蛋白/复合物测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第一是蛋白质相对于小分子来说往往很大,对离子的传输和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是蛋白质有复杂的结构;第三是翻译之后蛋白体系会形成非常高的异质性;第四是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和相互作用处于高度动态变化中。为解决这些问题,王冠博团队引入了非变性质谱在序列、PTM、构象、尺寸、结合关系等多个层面解析蛋白药物体系异质性;引入多维度前端分离使SEC、CE、离子淌度与质谱联用深入解析异质性;引入气相反应助力于异质性解析和糖蛋白复合物测定;引入微流控与质谱结合以提升灵活性。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抗体、重组/融合蛋白、载体疫苗等生物药物。

373694_202302241434381.jpg

报告题目:胰腺癌类器官培养和应用进展

报告人:北京大学 姜竺君博士

现今类器官的培养技术是由干细胞培养的3D结构,具有组织特异性。获得类器官的主要有胚胎干细胞多能细胞在体内发育和成体干细胞的组织修复与再生两种方法。胰腺癌类器官培养是要在ECM环境中生长,需要发育和再生所必需的生长因子促进细胞的再生和发育。胰腺癌类器官在临床上应用具有长期培养、比2D细胞培养有更高成功率、高通用性、保留原有肿瘤的特征的优势,还有不同癌症类型的成功率不同、活检比切除更困难、肿瘤微环境的缺乏等缺点。姜竺君介绍了北京大学的流式平台,建立样本处理-染色-上机检测-数据处理一体化服务,根据需求进行相关培训、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373694_202302241435201.jpg

报告题目:多色荧光全景病理技术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人:北京大学 袁霞博士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亦与肿瘤细胞自身的内在环境有关。袁霞介绍了基于TAS酪胺信号放大技术,可同时快速检测多达9种生物标志物,还无需考虑抗体间种属来源问题。在获得病理数据后进行智能化病理组织全景分析,深度解析空间表型。袁霞团队探索TAM在儿童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发现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数目与病人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73694_202302241436001.jpg

报告题目:单细胞光电镊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报告人:彩科(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倪健博士

近10年单细胞RNA-seq发展迅速,但单细胞转录组的临床转化仍有痛点。现有基于油包水液滴的单细胞方案和基于micro-well 的单细胞方案难以满足需求,限制临床应用转化。倪健团队的单细胞光电镊系统突破单细胞操控限制,单细胞光电镊技术通过可见光照射光敏材料诱导产生非均匀电场介电泳力,推动Beads或细胞移动。倪健介绍了单细胞功能和转录组学结合的应用典范——单B细胞抗体的发现。如Anti-IL-23抗体筛选和TCR-T治疗中TCR的特异性筛选。倪健说单细胞光电镊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单细胞多组学、细胞株开发和功能基因组学。

373694_202302241436291.jpg

报告题目:蛋白质从头测序技术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报告人:上海快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朱明博士

抗体蛋白序列基本是未知的,经过高分辨质谱分析,使用从头测序技术和AI算法得到数据,最后得到100%准确的氨基酸序列。现有的多发性骨髓瘤检测手段有检测癌细胞和检测M蛋白,但检测癌细胞是有创的,有采样偏差;检测M蛋白有灵敏度不足的缺点。因此,朱明团队推出了用蛋白质从头测序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中M蛋白,既无创灵敏度又高。这项技术填补了在细胞分泌水平实现更高精度MRD检测评估的空白。除此之外,朱明还使用质谱仪和蛋白质从头测序技术结合的方法检测肿瘤新抗原的Neoantigen,可以使用更少的细胞鉴定更多的肽段。肿瘤新抗原还可用于Biomarker、双特异性抗体、癌症疫苗和TCR-T抗体等场景。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