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毒赤潮频发,对我国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害,赤潮毒素对海水养殖业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 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 Di2nop hysis) 和原甲藻属( Prorocent rum)
产生的一类脂溶性多环醚类天然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
及其衍生物,能引起食用者腹泻、恶心等。腹泻性贝毒能激发磷酸化来控制大肠细胞内钠的分泌,是蛋白磷酸酶PP1A 和PP2A
的强烈抑制剂,也是一种很强的促癌剂,能引起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1 ] 。我国海产品特别是贝类受腹泻性贝毒沾污越来越严重[223 ]
。目前,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小鼠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一些免疫化学方法。小鼠生物法简便易行,适合于大规模、批量样品的检测,但不能区别毒素的种类和结构,干扰大、不精确。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特别是液2质联用技术,可准确分析毒素的含量和种类,检出限可低至ng/ g ,但样品前处理繁琐费时,且仪器昂贵[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