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哮喘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2021.7.19

哮病又称哮喘、哮吼或齁喘。哮是一种发作性疾病,纯为肺系所患,其发病机制以“宿痰”复以“诱因”为其精要,发作时以喉间痰鸣,呼吸急迫,喘急不能平卧为主症,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喘《脉因证治》朱丹溪谓喘有虚实,“实喘气实肺感”,并与痰火、水气有关,“虚喘由肾虚”,亦有肺虚者。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喘是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症状,而非单纯指肺系疾病。故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重即为喘。哮证缓解时如同常人,而喘证或轻或重,缠绵难愈,预后多欠佳。喘即所谓的呼吸困难,为多种疾病过程的一个症状,如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急慢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咳嗽为肺系之疾病,咳嗽可成为喘证的早期阶级,程度较轻,若咳嗽失治误治,可以成喘,或外咳或喘。咳嗽易治而喘证难愈,部分喘证经过适当的治疗,可缓解成咳。

一、病因病机

哮喘可由外感或内伤引起,不外乎邪实与正虚。如风寒、肺热、痰火等属实,五脏脏气之亏耗属虚。《证治汇补》载:“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逆,搏击有声,发为哮喘”。肺为娇脏,宜轻宣发,虽然哮证发作时有盛实的表现,但正如张景岳所说:“然发久者,气无不虚。”久病正气必虚,肺气一虚,其护卫外表之功受损,极易受邪;同时肺位三焦之上焦,主水气的布散宣发,水气不布中焦脾胃运化受阻,水湿停滞加重宿痰,肾为气之根,肺气耗散,久病及肾。因此本病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关联密切,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痰不多,肾不伤咳不喘。”实喘病在肺,虚喘病在肾。而痰饮的形成是发生在肺,脾肾阻虚症时,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肾主通调水道。”肺、脾、肾三脏功能正常,水液才能正常运化,不致造成水液停滞形成痰饮,此外“久病入络”、“久病多痰”,哮喘久病虽愈,血络不和,瘀血为患。同时,“气行则血行”,所以气喘憋闷重者多因肺络杂有瘀滞,气血交阻逆而不降,应清宣肺气外佐加活血之药以活肺络之血,畅肺之气机。

二、辨证论治

1、急性发作期:常因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或是过敏反应,而引起咳、痰、喘诸症骤然加剧,病情急而重。

1.1.痰热型:主要症状为咳嗽,咯黏痰或黄痰,常有发热,或胸闷,气促,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绛,苔黄或白,脉滑数。

治以清热解热,化痰止咳平喘。用药:麻黄、苦杏仁、桃仁、金银花、鱼腥草、石膏等。

1.2.实喘型:主要症状为气喘、咳嗽、咯痰、痰粘稠难出、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数。

治以平喘、消痰、利气。用药炙麻黄、紫苏子、葶苈子、桑白皮、白芥子、陈皮等。

1.3.肝火犯肺型:主要症状胸闷气急,哮喘发作而伴有两肋作胀或刺痛,纳呆口苦。或有月经失调,经行疼痛不畅,胸乳胀痛,或哮喘发作。

治以柴胡、枳壳、赤芍、川楝子、当归、益母草、苏梗子、黄芩、木香、旋覆花、炙麻黄、杏仁。

2、慢性期:常因秋冬之时因感冒而诱发。咳、痰、喘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抵抗力差,外邪留连,正气已虚。

2.1.肺脾气虚型:咳嗽、咳黏痰或稀痰或泡沫痰,夜间咳多畏寒,易感冒,神倦乏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苔白腻或薄白,脉细弱。

治以除痰清肺,健脾益气。用药:黄耆、黄芩、白术、防风、蒲公英、苏子、陈皮、山药、谷芽、麦芽、甘草等。

2.2.肾气虚型:以阵发性连续咳嗽为特点,夜咳多于日间,痰白而稀,气短,呼多吸少,伴见形寒肢冷,腰背酸痛,面色晦暗,大便溏薄,舌边紫,脉细数。

治以温补脾肾,助肾纳气。用药:肉桂、熟附子、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款冬花、苦杏仁、补骨脂、续断、山药、半夏。

2.3.寒饮型:老人反复咳嗽,长期不愈天气寒冷时加重,痰多白沫或白黏,气喘气短,喉间有痰鸣声,活动后或夜间更明显,甚至不能平卧,怕冷,苔白滑,脉小弦。

治以温肺化痰。用方:小青龙汤加减。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

2.4.肺阴亏耗型:病久咳逆无痰,气短喘促,或痰少黏白挟血丝,声音逐渐嘶哑,口干舌燥或午后烦热颧红,手足心热,自汗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以养阴清肺,降气止咳。方药:麦冬、玄参、丹皮、白芍、薄荷、生甘草。

三、个人愚见予以探讨

咳嗽、咳痰、气喘是呼吸系统疾病三大主要症状,本文除将急性发作期细分为痰热型、实喘型、肝火犯肺型;并将慢性期细分为肺脾气虚型、肾气虚型、寒饮型、肺阴亏耗型,而加以治愈外。咳、痰、喘三者常同时存在,并互相影响,如咳嗽对呼吸道之**,可引起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加而产生痰液,也能致支气管痉挛,通气受阻而发生哮喘,反之亦同。所以临床如射干麻黄汤以紫菀、款冬花止咳,麻黄平喘,射干祛痰以提高疗效。咳而无痰或遇须过久的咳嗽,不仅患者痛苦也易引起并发症,因此对证型治疗外,酌加收敛药以敛肺止咳定喘,如痰少咳喘加诃子、五味子、痰多加银杏等。若患者咳痰喘外还可见咽喉肿痛或恶寒发热,汗出,可加入抗菌、抗病毒等清热解毒药可提高疗效并防止进一步恶化,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射干、黄芩等。?

临床上在辨证基础上多用活血化瘀法能显著提高疗效,“瘀血不去,新血妄生”,瘀血与痰热等致病因素相影响,可易使病情反复或并有咳血,可用活血清热之药如大黄、桃仁、丹皮、茜草、当归、丹参、三七等辅助疗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