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概述盐酸莫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

2024.5.25

  1、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莫西沙星口服后可以很快被几乎完全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总计约91%。

  在50~1200mg单次剂量和每日0.6g连服10天的药代动力学显示出呈线性关系。3天内达稳态。口服0.4g后0.5~4小时达到峰值3.1mg/l。每日一次0.4g口服后达到稳态时其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为3.2mg/l和0.6mg/l。

  给予莫西沙星同时进食能稍延长达峰时间约2小时并减少峰浓度约16%。吸收范围不变。由于AUC/MIC主要是预测喹诺酮的抗菌效果,该影响与临床无关,因此,莫西沙星给药不受进食影响。

  单剂量静脉给药0.4g,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约为4.1mg/l,与口服相比平均增加26%。药物暴露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39mg*h/l,与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1%的口服(35mg*h/l)相比略高。

  多剂量静脉给药(1小时输液),每日0.4g给药稳态波峰波谷浓度分别为4.1至5.9及0.43至0.84mg/l。在给药间隔内稳态药物暴露比首剂约高30%。输液1小时后观测到病人稳态浓度为4.4mg/l。

  2、分布

  莫西沙星可以很快分布到血管外间隙。该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高(6kg*h/l),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Vss接近2l/kg。

  唾液中药物浓度比血药浓度高。在0.02-2mg/l范围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表明,无论药物浓度如何,蛋白结合率约为45%,莫西沙星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于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峰浓度]10倍MIC。

  莫西沙星在下列组织中达到高浓度:如肺(肺泡液,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组织),窦(筛窦,上颌窦,鼻息肉)和炎症损伤(斑蝥疱疹液),其药物浓度超过血药浓度。组织间液有很高的游离药物浓度(唾液、肌肉内、皮下)。

  另外经检测,在腹腔的组织及体液和女性生殖道中有高药物浓度。

  不同靶组织中的峰浓度及血浆比率表明两种单次剂量400mg的给药方法的可比性。

  3、代谢

  莫西沙星经过第二阶段的生物转化后经过肾脏和胆汁/粪便以原形和硫化物(M1)和葡萄糖醛酸苷(M2)的形式排出。M1和M2只是在人体内的相关代谢产物,均无微生物活性。在体外试验及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未发现莫西沙星与其它有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的进行一相生物转化的药物有相互作用。代谢产物M1和M2的血浆浓度比母药低,并与给药途径无关。对代谢物进行了充分的临床前研究表明,代谢物是安全、耐受的。

  4、排出

  莫西沙星从血浆和唾液中被排出的平均半衰期为12小时。口服400mg药物后的平均总体表观清除率为179-246ml/min。肾清除率为24-53ml/min,提示肾脏通过肾小管能部分重吸收该药。

  同时服用雷尼替丁和普鲁苯辛不影响药物通过肾脏排泄。(见下表)

  莫西沙星的原形和第二阶段的代谢产物在达到平衡后几乎能完全回收,回收率为96-98%,且与给药途径无关,没有发生氧化代谢的迹象。下表按照排泄途径(肾与非肾,代谢与非代谢)和给药方式对这一平衡给予了详细说明。

  5、老年:莫西沙星的药代动力学不受年龄影响。

  6、性别:男性和女性受试者莫西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Cmax)相差33%。该AUC及Cmax的差别可归因于体重不同而不是性别。因此药物吸收不受性别影响,该差别无临床意义。

  7、种族差异:对高加索人种、日本人、黑人及其它种族进行了可能存在的种族差异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无临床相关的各族差异。

  8、儿童:未对儿童患者进行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研究。

  9、肾损害:肾功能受损的病人的莫西沙星药代动力学无明显改变(包括肌酐清除率<30ml/min/1.73m2),尚无肾透析病人的经验。

  10、肝损害:肝功能受损的病人(Child Pugh A to C)与健康志愿者或肝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浆药物浓度在临床上无明显差别。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