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普真的很重要——访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

2016.5.12

  “同学们,你们觉得有外星人吗?”

  “有!”“没有!”“有,宇宙很大,外星人长得像昆虫。”

  这是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在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给近百名学生做科普讲座的开场情景。

  孩子们踊跃发言,显得十分感兴趣,但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面前的这位科学家叔叔今天刚多了一个闪亮的头衔——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

  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在当地时间10日宣布,将今年的卡尔·萨根奖授予郑永春博士,以奖励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的科学成就”。

  卡尔·萨根是闻名世界的行星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以其名字命名的卡尔·萨根奖在他去世后两年(即1998年)开始颁授。正是萨根这样热心向公众传播科学的精神,激励着郑永春在科学传播领域不断努力。

  郑永春主要从事月球及行星地质和环境研究,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在科研工作之外,他经常到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和大中小学做科普讲座,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他的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即将出版。

  “科普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郑永春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一方面,科研经费来自国家投入的民众纳税,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分享科学探索的乐趣。

  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科学传播有巨大的需求,科学家要满足这些需求。科学家对科学的理解相对更深刻,可以向青少年传递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利于他们成长。

  “科普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寻找事实和证据,根据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郑永春说,科学的声音越响亮,“行星大十字灾难预言”、“2012世界末日”等伪科学就越没有流传的空间,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理性、平和。

  “科普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我主要是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针对一些热点事件作科学解读,既及时回应了公众关切,也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郑永春说。

  当天的讲座中就重点介绍了国家为什么将4月24日设为“中国航天日”,启发了许多孩子关于宇宙、太空、黑洞的遐想,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了未来希望当航天工程师、航天员和天文学家的梦想。“有时候,这样的讲座甚至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成为我们国家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也是支持我参加科普活动的重要动力。”

  “科普肯定会占用原本用于科研的时间。比如今天这个早就约好的讲座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准备,这只能通过周末和晚上加班来弥补,”郑永春说,“相比青少年对科学的渴求,我认为在科普上的付出是值得的,国家投入的科普经费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效应,甚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科学家做科普既需要掌握与公众交流的技巧,也需要足够的勇气。郑永春做出的这个选择,正是卡尔·萨根本人当年的选择。萨根因为热心科普,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名气太响亮,被一些天文学界同行嘲笑为“不务正业”。

  “但是科普也有重要意义,”郑永春说,“像前段时间引力波的发现,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的科技背景解读,会激发许多人投身科学的热情。”

  他说,今天讲座的一个多小时也许能启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这些孩子中将来很可能会有人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甚至航天员”。

  郑永春还说,不仅仅是孩子需要科普,许多成年人,甚至科学家自身许多时候也需要科普,因为在各学科高度专业化的今天,一名科学家在其研究领域以外的认知跟普通人可能并没有明显差别。

  “能实事求是地承认不足和错误就是重要的科学精神,”郑永春说。当天下午,他顺口说出的一句“恐龙曾经统治地球”就被反应快的孩子抓住了毛病——“那时地球上没有海吗?”郑永春坦然承认用词不准,改成“恐龙曾经统治陆地”。

  “在宇宙面前我们都是无知的。科学领域没有权威,只有对错之分,获得卡尔·萨根奖不能说明什么,我在科普中可能还会说错话,”郑永春说,“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现有的认识以后可能被推翻。这次获奖纯属偶然,只会让我在今后更加谦虚、谨慎。中国非常需要科学家主动走向公众,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发出科学的声音。”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