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

2023.11.08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03.shtm

“中国农科院的研究所是以农业产业为服务对象的。所以研究所的发展要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同时从成果转化中又凝练出用户需要什么,来反哺创新。”在近日举行的2023(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的主旨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6547663ae4b0c2b5b68cee62.jpg

  ?

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上,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的新款甘薯藤蔓粉碎还田机和甘蓝联合收获机闪亮登场。赵艺璇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会上指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成果实力和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体现。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国目标亟需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他希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能够打造一个推动科技与农业产业有效结合的大平台。

水稻所的双轮驱动

“只有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凝练出接地气的科研问题。只有倾听农民的诉求,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才会产出一批有针对性、广适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吴孔明曾说。

胡培松对此表示赞同,他在会上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近几年,国家和省审定的水稻品种超过2000个。胡培松认为,这些品种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突破性进展,直接导致了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品种不值钱。

为了突破这种局面,中国水稻研究所2019年开展了成果转化大讨论,并提出每位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硬性指标。当时很多课题组对此不适应,认为自己做不了这个事情。

面对科研人员提出的种种疑问和忧虑,胡培松强调,水稻科研作为产业研究所,我们的研究必须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而不是自娱自乐的研究。“水稻所近几年克隆基因300多个,但基本上未被企业家运用。”胡培松认为,这种局面必须改变,真正好的成果和技术肯定是能转化的,以成果转化效益凝练我们的创新方向。

经过大讨论,水稻所梳理出一些可以转化的成果,包括品种、肥料、农药、农机、技术及集成,甚至包括政策报告。

随着国家在放权赋权、收益分配、人员兼职、税收优惠等方面持续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及政策红利。水稻所借此东风,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多途径加强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他们建章立制,落实了收益分配的问题;他们重点围绕农业两大要害——种子和耕地拓展成果。从2022年开始,水稻所每年拿出600万元,支持有潜力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启动了中国水稻研究所重点研发计划,每个项目每年可得到100万元的支持。

成果转化工作促进了重大成果培育,包括华占、中嘉早、中浙优、华浙优系列等品种。2022年,水稻所成果转化收入总额超过7000万元。

“成果转化就是要突出特色,体现科技创新里面的无中生有、异想天开。我们现在的科技创新多数是模仿跟踪,这样很难进行成果转化。”胡培松说,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必须要有原创性、引领性,这样才能实现成果转化。而成果转化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一直是近年来水稻所发展方向。” 

科技赋能打造成果转化大场景

“融入千万工程大棋局,打造成果转化大场景,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会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劳红武介绍了近年来该院的成果转化经验。

“浙江省农民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市第一。”劳红武说,千万工程指引浙江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为农业科技创新确立了强农富民的根本方向。千万工程贯穿了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发展的理念,先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强村富民乡村基层改革、创新一村一品等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面向产业高质高效、农民增收致富。

依托千万工程,浙江省农科院积极创新组织模式,提高科技服务效能。

在技术集成推广中促共富,该院四个研究所联合研发推广的水稻—红螯螯虾高效种养模式亩均增效高达6000元以上;在以技术突破支持产业变革中带共富,高密度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颠覆了几千年传统模式,蚕终身吃饲料,周年化生产,户均年收入增加6万多元;在特色产业技术提升中帮共富,为浙江草莓主产区建德市定向选育草莓优质品种,研发推广高效育苗和栽培技术,实现农户亩均年增收1万元。

劳红武介绍,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20年来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697人次,居全省首位。构建一园带一站,一园一基地的服务模式,做到一人派驻全院支持,科技特派员们充分发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卖、领着农民赚的示范带动和服务效应。

2016年以来,该院累计组织成果拍卖和技术服务7866项,金额达10.47亿元。2021年实施赋权改革试点以来,赋权成果17项,全部实现转化。

从东部到西部,近年来,成都市先后三次成功举办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签约金额达33亿元。

成都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张驰介绍,目前成都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建成国家涉农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累计引进国内外一流科创团队94支,组织实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120余项,涉农研发投入近12亿元。2022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2.5%,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硬核支撑。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晓东介绍,今年1至9月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085.95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64.06亿元,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96484件。 

推动成果转化的大平台

近年来,一批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日益彰显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超强筋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44”,2022年实打亩产达808.6公斤,再次刷新我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中畜长白半番鸭”新品种年出栏量超过2000万只,在国内肥肝市场的占比迅速提高到40%左右,打破了半番鸭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农业科技成果,从中评选出100项前沿性、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科技成果现场发布,涵盖绿色种植、健康养殖、智能机械与装备、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

超过24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场达成了成果转化和战略合作,累计签约金额超20亿元。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与武汉中油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高产高油优质多抗适机收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的专利转让协议,转让金额达3300万元。“品种转让之后,将会通过公司化运营,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力争在3年内成为全国年推广面积前十的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科技奖励,使其发挥更大价值。”油料所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程晓晖告诉记者。

在同期举行的全国农业科教机构成果转化圆桌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全国34家高校、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共同发起并签署“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倡议书。各与会单位将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平台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共同促进提升单产行动全要素推进,努力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尽快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