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小儿雅司病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2023.2.06

  发病机制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在非洲的一些人类雅司病和地方性梅毒流行区,有一些非人类灵长目动物血清中有对雅司螺旋体的抗体,当受损的皮肤接触活动性雅司病变渗出物时,即可受到感染,昆虫叮咬,擦伤,或损伤会促进从已受感染的接触者获得雅司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最可能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受早期雅司损害污染的手指获得感染,新病例多在雨季发生,原发感染多在青春期以前发生,在最初感染之后不久,病原体可侵入血流,以后可引起骨,淋巴结和远离部位皮肤的损害。

  小儿对雅司病相对易感,衣物缺乏,卫生条件差,以及频繁发生皮肤损伤,容易促成雅司病发生,直接接触病损部位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但也有可能通过昆虫间接传播。

  症状

  雅司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最初出现1个或多个皮肤损害,然后出现复发,皮肤和骨的非破坏性继发损害以及在晚期出现皮肤,骨和关节的破坏性改变。

  将本病的病原体实验性地接种于易感的人类志愿者,证实其潜伏期为3~4周,最初螺旋体入侵处皮肤出现一种单发的丘疹,渐扩大成为结节,并变成乳头状瘤样,其表面出现侵蚀样改变,覆盖有一层薄的黄色痂,这层痂由含有雅司螺旋体的浆液性渗出物组成,病损直径可达3~4cm,有痒或痛感,称为雅司瘤(覆盆子样)或母瘤,多见于面及四肢暴露部,尤以下肢多见,母瘤四周可出现较小的同样病损,呈围星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最初的损害通常在3~6个月内自愈,在原发病损愈合前或后,由于螺旋体血症或自体接种,可引起继发性皮损,有时可伴发热,全身酸疼等症状,皮疹多样,可呈脱屑性斑疹,丘疹或豆大结节,表面覆有灰色薄痂,稀疏分布于全身,以躯干和四肢为多;也可发展为杨梅状大结节,上覆深黄色或褐色厚痂,去痂后表面似杨梅状,有少许渗液和出血,有压痛,主要分布于头部和四肢外侧,发生在足跖时,因有压痛可致螃蟹样步态,故有称蟹样雅司者,继发性病损可经数周或数月消退不留痕迹或有色素沉着,有的病人皮损可反复出现,身体各部位同时可见新旧不同皮损,迁延不愈,局部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合并骨膜炎时可引起夜间骨痛,也可并发多指性关节炎。

  约10%病例感染后5~6年可发生晚期雅司病,皮损为结节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是其特征,多见于四肢屈侧,溃疡愈合处留下色素脱失性萎缩性瘢痕或皮肤挛缩;病人也可表现为手掌,足跖过度角化,并有皲裂,晚期雅司病病程迁延,不经治疗可多年不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