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兹瑞福解释道,当激子碰撞到半导体的边界或结点时,电子移动到结点的一边,电子空穴移动到另一边,产生光伏电流。如果激子的扩散距离不到1纳米,仅仅离边界或结点最近的激子才会产生光伏电流,这也是为何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偏低的原因。

  研究人员指出,激子通常可分为万尼尔(Wannier)激子和弗伦克尔(Frenkel)激子。万尼尔激子在晶格中移动得更快,因此,其产生光电的属性更加突出。进一步发现,有机半导体红荧烯晶体内的激子的行为更像无机晶体中的万尼尔激子的行为。而之前,科学家以为,有机半导体中只会出现弗伦克尔激子。因此,该实验证明,激子扩散的障碍不是有机半导体的固有障碍,进一步的研究有望研发出效率更高、可批量生产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研究人员也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偏振分辨感光电流光谱,来分离晶体表面的激子,并且产生大的感光电流,这种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