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容易让大家想到,是不是饶毅曾经对中国科研体制的“炮轰”,让他受到“出局”的结局(饶教授本人对此早有预感)。去年9月,他与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科学》上发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而就在评审院士最为关键的时期,他还于几天前发表题为《》的文章。

  现在,中科院发言人称,“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但是,饶教授的遭遇,容易给很多年轻学者以“榜样”——学术地位如饶教授,也是这样的结果,要让自己有好的发展,就不能对科研体制“非议”,不然,等待自己的或许就是“逆淘汰”的命运。

  因此,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逆淘汰”的担心。如果学术“逆淘汰”从潜规则变成主流,那么结果将是相当可怕的。这意味着,某个学者如果抛弃学术良知、操守,把教育和学术当做牟利的工具,他可能混得越好;而反之,如果某个学者坚持做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不急功近利;坚持说真话,坚持学术良心,不做突破底线的事,他就很可能被边缘、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