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万众期待!这所新兴高校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1.10

作为深圳市高等教育的起点,2021年的深圳大学已经足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圳本土高等教育的期待。

中央的高度关注给了它前所未有的高起点,深圳精神赋予了它体制创新的独特基因,深圳市的大力支持让它创造了堪称奇迹的发展速度。

既拥有一所年轻大学应有的创新活力,又具备着一所成熟大学应有的完善体制清晰的发展路径

如今,深圳大学即将迈向不惑,它的独特性让它无疑已经成为中国3000余所高校中,最令人期待的大学之一。

高起点:“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的故事,刚刚开篇,便已经波澜壮阔。

1983年1月,深圳大学申请创办,当时深圳市领导表态:下决心“卖掉裤子”也要办深大。市政府从当年市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半,倾力兴办深圳大学。

从创办到开学,历时不到8个月,深圳大学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建了起来。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期间做出重要指示:“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回京后又特别嘱托“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的起点之高,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1983年,教育部向国内重点高校发出《关于支援深圳大学师资力量的通知》,北京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抽调一流师资赶赴深圳…….

在这段浩浩荡荡的历史中,张维、汪坦、李赋宁、汤一介、高铭暄、乐黛云、廖可人、胡经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为深圳特区带来了学术和科研最初的火种。

因改革开放而生,深圳大学和深圳特区一样,在一开始便承载着无数人关于未来的期待。

38年,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深圳大学的独特性,在于定位,在于贡献,更在于它独有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力。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与试验田

作为一所特区大学、实验大学、窗口大学,深圳大学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守旧有的理念去赶超国内外的一流大学,而是大胆摸索寻求一条全新道路

1996年深圳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校23年,在当时政策体制规定的最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评估组专家曾评价深圳大学“用25年走过了内地高校50年的路程”,创造当时内地高校的历史记录。

深圳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基因,一直致力于勇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与试验田

第一个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第一个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第一个实行奖学金制度,第一个实行大规模勤工助学制度,率先实行学分制度,率先探索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这些在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那可真是石破天惊。

早在2007年,深圳大学就修改科研奖励办法和职称评定标准,淡化科研评价中的“重数量、重发表级别”取向,建立起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奖励体系。

以《深圳大学积极推行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为题

对深圳大学方案进行总结推广

2011年3月,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到深大调研人文社科工作与基地建设情况时,充分肯定了深圳大学“不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路径,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深大的做法。

科研评价机制中,深圳大学更看重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而非拿了多少项目经费,鼓励科研人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为此,深圳大学将科研奖励从评比制改为认定制,“年底对照奖励标准,符合哪个档次就给什么奖励。有年轻教师能拿最高奖励额度,也有院士拿几千元”。

除此之外,深圳大学还对有稳定科研成果产出,但不擅长竞争性项目申请的教师给予稳定经费支持,鼓励他们在前沿科学研究和原创性研究领域进行探索。

2017年,深圳大学进一步制定了《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以“顶天立地育人”的创新文化导向带动全局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突出“顶天”的源头创新;扎根双区大地,强化“立地”的经世致用;服务人才培养,引导“育人”的研教融合。

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新与改革,使得深圳大学已然成为深圳特区乃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最为精彩的演绎之一。

■ 扎根特区  广育英才

从创校之初,深圳大学便承担着为这片特区培养人才的使命。

立校38年来,深圳大学已经为深圳特区和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就包含了马化腾、史玉柱、李书福等一大批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袖。

在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中,有4位是深圳大学校友;在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中,同样有2位从深圳大学走出

一批批默默奉献于深圳、广东乃至海内外的深大毕业生,他们满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尽心尽职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2015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王国超,在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深圳优渥的条件和工作机会,选择两度前往西藏支教,为西部深山中的孩子点燃求知的希望;每一年都有数十位深大学子选择参军入伍,前往最为艰苦的地方,为祖国守卫边疆……

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有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佳杰出青年”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其带领的南岭村社区在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功,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南岭村视察;也有投身基础教育三十多年,始终为乡村和山区教育奔走发声的全国人大代表、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

时至今日,深大仍然承担着深圳市2/3以上本科生50%以上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为“双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

■ 文化贡献不可替代

而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一大批深大学人也成为了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拓荒者、引领者、培育者和守望者,以独特精神气质丰富了深圳城市文化的底蕴内涵。

胡经之先生在这里出版了著名的《文艺美学》,开拓了中国文艺美学新学科;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也在此成立,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出发地;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特区经济法规的专著、第一套公共关系教材、第一部自动化专著辞书、第一套行政管理学系列教材……这些都构成了深圳人文社会科学最早的发端

深圳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艺术类、哲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人文学科专业,在深圳特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2020年,深圳大学获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37项,稳居国内高校前40位,其中重大项目4项。

在深圳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全市获奖项目79项中深大占37项,一等奖和二等奖数量占全市70%

目前,深圳特区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80%以上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年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都出自深圳大学。

一批批深大学子投身深圳特区建设,把脚踏实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镌刻在特区发展的历史上,深深融入深圳的文化血脉,涵养和诠释了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勇于攀登的深圳气质——

深大教师梁群是中国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汉族女性,陈佩娜、李昊桐、陈梦等深大学子在各项体育竞技中为国家和深圳争光;深圳体坛上只有两个世界冠军,全部来自深圳大学……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文化繁荣兴盛不可或缺,深大的作用和贡献也将不可或缺。

“双区叠加”,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一座满是发展奇迹的城市,一所充满朝气的大学——可以说,一所高校持续向好发展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深圳大学已然齐备

■ 天时地利

深圳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支持“双区叠加”历史机遇,让深圳大学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2020年的最后一天,深圳市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支持深圳大学创建“双一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布局中,深圳大学也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

瞄准特区发展的战略需求,深圳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特区经济研究所,凭借着特区优势、研究所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度契合,自1996年起,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苏东斌教授带领团队实现了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三连跳”,先后拿下了一级硕士点、二级博士点和一级博士点。

2020年,深圳成为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牵头组建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信息光电子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坚克难。

■ 人和

地处特区,深大人始终与脚下的这座城市同生共荣。迄今为止,深圳大学30万校友95%扎根粤港澳大湾区,80%以上奉献深圳特区。可以说,深圳几乎每栋高楼里都有深大校友。

深圳大学不仅为深圳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人才,更有一批又一批青年学者在深圳大学生长起来,成为支撑深圳市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为了更好地培育青年人才,使他们快速成长,学校实施了冠名特聘教授制度,“破”论资排辈、“破”唯帽子论。

良好的人才培植生态下,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在深圳大学不断涌现。近年来,学校已经自主培养了15位国家级人才。仅2019年至今,就已经产生了3个杰青、5个优青

目前,深圳大学共拥有23位两院院士,其中全职院士14人深圳本土培育的3位院士全部荟聚在深圳大学

人才队伍建设上,深大注重引育结合,打造出了一支具备充沛活力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受到深圳大学的吸引,拥有众多荣誉和成就的谢和平院士选择来到这里“再创业”,并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组建了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平台,为深圳大学建设探秘“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科技力量。

2018年3月至今,谢和平带领团队在深圳大学承担科研项目23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代表性论文53篇,获得代表性发明ZL49项。

立足学科,书写新的精彩 

经过38年的发展,深圳大学已经形成了有山有峰的学科布局,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实力屡获认可。

■ 学科高峰

最新公布的ESI全球排名中,深圳大学工程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进入前0.3%

在2019年软科学科排名中,光学工程排名全国第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土木工程进入全国前10%通信工程进入世界前50

“王牌学科”光学工程由深圳首位引进院士牛憨笨一手创立。

在牛憨笨院士的带领下,学校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华南第一个光电博士后工作站试点、深大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大批年轻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截至目前,深圳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已经走出了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次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牛憨笨院士之后,一批批深大人接力奋斗,使得深圳大学学科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新兴的强势学科不断涌现

在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算机科学世界排名68。在2017年-2019年区间,深圳大学计算机图形学名列亚洲高校第1

多年来,深圳大学积极申报学位点,努力优化学科布局。2018年,获批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际新增数量名列全国第3,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20年,学校组织申报了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 服务“双区”

在学科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同时,深圳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提升,标志性科研成果也在不断涌现,把科研写在“双区”大地上

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7项,立项数排名全国第16、地方高校第1

2020年,深圳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3项,直接经费合计突破2亿元,立项数位居全国第18位,连续四年居广东省第2位;获批重大项目2项,承担重大项目数位居广东省第一

张会生教授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彻底打破国外垄断,上市公司市值超600亿;刘剑洪教授独创液相法制备技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海洋船舶防污等领域,打造全球石墨烯行业领先企业。

有“鼠标大王”之称的青年校友曾浩创立了雷柏科技,自研产品多次获IF、红点设计奖,为中国鼠标市场冠军,位列全球鼠标市场前三90后毕业生曾镜锵研发的“健康盒子”服务了近9万老人,获40多项国家级奖项,他本人也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青年代表、“2020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

以科技创新推动双区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学构建了以深大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一位又一位深大校友,扎根特区创新创业,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腾讯,还有许多创新创业企业,环绕在深圳大学周围茁壮成长,构成这个生态圈的元素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愈加宽广

深圳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布局,为双区建设提供“双创”新动能,已经建设湾区研究院5个,在深圳所有区成立了综合性集约式科研转化平台,PCTZL申请数连续三年蝉联中国高校第1位。

可以说,作为一座以城市为名的大学,没有深圳就没有深圳大学,但是没有深大,同样也不会有深圳今天的创新生态环境。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智库建设中,深圳大学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等机构,是国家开展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治理工作的重要智库,学校直接或间接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超过100人,仅2015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相关研究课题7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近3年100多项相关咨政报告被省级以上机关采纳,其中多份获得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

近5年来,深圳大学还承担筹建、援建或帮扶深圳技术大学、汕尾理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新疆喀什大学、西宁大学等一批高校,肩负起了特区高教长子的使命担当

办学38年来,深圳大学紧随特区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深大速度”,已经成为一所崭新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2020年软科(ARWU)、USNews、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排名中,深圳大学在国内高校中分别排第31、32、33和16位,平均排位第28,成为国际上观察中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快速转型的一个窗口和生动例证。

高校之林,后来居上。如今的深圳大学,已经是深圳特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为鲜明的符号之一。

站在时间的交汇处,展望21世纪的又一个10年,深圳大学将会为我们呈现何种发展的奇迹,深大的学科建设又会为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