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以育人为根本要务,课堂则是育人的第一阵地。因此,课堂始终被认为是大学里最神圣的场所。课程安排一经确定,除非遇到不可抗因素,一概是风吹不倒、雷打不动。连任课老师迟到、上课时接听手机等都会被视为教学事故,要受到处罚,更不用说随意调整课程、动辄让学生集体缺课了。

  不过,大学课堂的这种神圣地位,近年来随着市场文化与官场文化对大学的不断侵蚀,已经慢慢变味。上级领导驾到,要与教师座谈,自然不惜调课、停课;社会名流光临,作报告需要人气,自然要安排学生捧场;举办重要典礼、活动,不能冷场,更是随便拉学生站台……大学4年里,没有在应该上课的时候被拉去当“道具”的学生,怕是极为稀少。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为迎合“小巨人”姚明的档期,上海某名校甚至打破规定,“一次次推迟报到时间”。有人因此感叹:“姚明面前,无比矮小的中国大学。”

  显然,这是行政权力干预正常教学秩序的典型表现形式。可悲的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对此习以为常,甚至以为理所当然。也因此,此次复旦集体缺课事件中,无论是团委下达指令,还是学生执行指令,乃至学生会回应质疑,都显得自然淡定、波澜不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张庆熊“愤怒”的声音尤显难能可贵。大学强调学术优先、育人为本,就应该让教授的声音占据压倒性地位,就应该将课堂、图书馆、实验室作为最神圣的领地。这才应该是大学的最高原则,而不是长官意志和行政权力,更不是商业文化和明星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