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文理融合引出新挑战,招考分离从根源阻断问题

2018.9.05

  伴随着大学新生开始报到,一届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下一届的考生们也已经准备好奔赴“战场”。而近日一系列高考相关变化的消息,为参与高考的北京考生吹来了阵阵新风。

  首先是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继浙江、上海后,在2020年实行新高考,采取“3+6选3”的新模式(语文、数学、英语3门统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科目自选3门计入高考),不再区分文理科。

  这一系列关于高考的变动实际上只是我国高考改革大进程的一部分,但这无疑又将文理究竟该不该分科这一老话题再一次摆在大众面前,引发广泛讨论。那么,文理是否该融合?文理融合后的高考又将为考生和高校带来哪些新的挑战?

  文理融合是大趋势

  “事实上,对于文理分不分科的讨论,从很早起便已存在。”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过程中,国家就曾针对高考和高中教育究竟该不该打破文理分科的状况向社会广泛征求过意见,“当时正反方意见参半。”刘海峰说。

  而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意见》中提到:“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其中明确点出“不分文理科”,这无疑是在政策层面上确定了文理融合的大方向,开启文理不再分科的新进程。

  “高中文理不分科是我国未来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说。

  在他看来,国家和教育部推动高中文理不分科变革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寻找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应该为大学毕业生开展终身学习打下扎实而宽厚的基础。高等教育已然如此,高中教育更没有理由提前分科,限制人们的全面自由发展。”操太圣分析道。

  新改革引出新挑战

  “6选3”(6门科目中自选3门)的科目组合方式有20种,新高考后,“最优搭配”“最聪明搭配”充斥网络。随之而来的类似“弃考物理”等现象,无疑给持反对意见的人提供了一个反对的理由。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现象的确暴露出了新高考不分文理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漏洞。

  刘海峰分析道,在原高考的模式下,高校专业选拔人才相对简化,文科、理科必考的科目各三科,分配十分明确。而在实行“6选3”以后,学生做主,选择权更大,学生跨文理选考科目有了可能,高校在录取标准制定上面对的情况会更复杂。这是高校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除此之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更加担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行新高考改革中,高校录取主要还是按3+3的总分排序,结合学生志愿进行录取,未能改变凭分数选拔人才的局面。

  近期,在网络上曝出的 “某名校去年首次大学物理考试,来自浙沪的大一新生,整体挂科率大大高于往年”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上述现象的产生,正是因为考生在选择科目时,首要关注的还是怎样才能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而不是自身的兴趣,以及未来长远的学业与职业发展。在选科中,学生为获得更高等级会避开较难科目。这就导致录取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很可能在入学后难以跟上大学课程的进度和适应大学发展的需求。”熊丙奇说。

  对此刘海峰深有同感,从上海、浙江试点实行新高考方案后的情况来看,实行的第一年,有半数的专业是没有进行具体科目要求的。只要分数高的考生,高校就会录取。还有些学校是自选的三门科目里面只要符合一门即可,“这导致学生避开了可能比较难考的科目,考进来后才发现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

  招考分离从根源阻断问题

  针对高考文理不分科后产生的新问题,上海、浙江等第一批试点也都做出了相应调整。

  “高校开始给高考改革选科打补丁,设立选考最低保障人数基数。比如浙江已经为物理科目设置6.5万人的最低保障人数基数。”熊丙奇说。

  此外,在今年发布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教育部也表示今年将制定并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指导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优化选考科目要求。

  但在熊丙奇看来,上述补救措施只是暂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新的问题又会随之产生。

  “比如,高校如果提出必选一门物理的专业增多,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弃考物理科目的问题,但由于对化学科目没有做必选的限制,学生就有可能弃考化学科目。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在于实现招考分离,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们目前依然唯分数的功利性想法。”熊丙奇说。

  在国外,学生大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高校,而高校在独立自主招生中,也不会按照单一标准排序录取学生。取消文理分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给予高校和学生更多的自由,然而不打破分数、排序的束缚,这样的目标依然很难达到。

  对此,操太圣表示赞同:“我们应该加快推进招生和考试的相对分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中出现的政府、高校、考试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的情况,让高校真正能够依据自身需求和对各种评价结果的判断选择招生的依据,让高校成为真正的招生主体。”

  而面对“6选3”所带来的20种灵活的组合搭配方式,高校在成为招生主体后,更要做到招生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操太圣建议高校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通过招生章程明确招生要求,形成多元标准,以与学生的多样性相对应。

  “我们应该完善大学与高中课程体系的对接机制。尝试大类专业招生,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让学生在高中文理不分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操太圣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