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试论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

2019.3.05

随着我国对资源保护和对污染治理的进程推进,更好的监测污染来源、组成、数量是治理污染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依托,因此设置在全国各地的水质监测站肩负着监测水质、及时预警、应急保护等诸多重要责任,在水资源保护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水质监测技术作为水质监测站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水质监测技术的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质监测技术

(一)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是监视、测量、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种类、来源、浓度变化的方式,对于科研人员确定水体健康、清洁程度,制定污染治理方案计划,进行长期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水质监测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我国水体的全部,对于天然水体和人造水体都有监测之责,一方面监测水体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监测外来物质的性质和含量,对水体进行客观评价。

(二)水质监测技术

水质监测技术是科研人员进行水质监测时所采用的方式,当前水质监测技术主要有理化监测、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理化监测是较为传统的水质监测技术,主要通过监测仪器进行水体浊度、色度、导电率、铵态氮、重金属、酚类物质等不同方面的监测,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危机处理提供背景数据支持;生物监测是较新的水质监测技术,通过对藻类、水生植物、动物进行监测间接判断水体情况;遥感监测也是近几年应用的水质监测技术,通过遥感波段数据分析水质参数,目前还处于需要与实测技术进行对比确定的阶段,但遥感监测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时期长的优势,未来将成为水质监测站的主要技术之一。

二、水质监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统一

存在于不同地域的水体具有各自的特征,进行水质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而各地区内经济情况、人才储备情况不同,对水质监测站的管理方式不同,且水体通常横跨多个省市,需要不同水质监测站进行协作,进行有序化管理,既有管理不统一会造成管理混乱。

(二)管理结构不当

在不同地域中,水质监测站隶属与政府行政管理,因此水质监测站之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监测体系不独立,管理结构僵硬,在面对新时期的网络信息共享模式和突发性事件时显得无所适从,往往会因管理结构不当造成信息共享不到位,导致管理混乱和反应速度降低。

(三)检测项目不合适

不同水体中污染物及污染情况各不相同,应当根据水体实际情况进行监测项筛选,当前大多数水质监测站囿于形式,没有建立合理的监测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案,对地下水、给排水等方面未进行监测覆盖,造成人力物力的无效浪费,影响水质监测站工作效率和结果。

三、水质监测技术应用的优化方案

(一)合理制定监测频率

水质监测站要根据辖区内水体资源和污染的不同特征合理制定监测频率,以监控水体污染物变化,消灭污染为准星,例如对于饮用水源头应当进行全年采样,且全年不少于12次,可根据需要增加;对于天然水根据水体流量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进行采样监测,若水体伴随潮汐变化,可在三期采样中根据涨退潮增加采样次数,若水体污染较重建议增加频率;对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水体,每年2次至4次采样,根据季节变化进行。

(二)构建科学的应急预案

水质监测站要不断根据辖区内水体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情况完善和调整应急预案,尽量减少水体突发重污染影响周边水体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不良事件,采用应急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降低突发不良事件的影响。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是水质监测站对水体情况和污染物情况的正确、有效监测,因此水质监测站应当做好水质监测工作。

(三)做好水质监测工作

工作人员在进行水质采样时要对悬浮物、BOD、微生物等项目进行单独采样,同步测量水文数据和气象参数;保证采集的水样不出现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变化,且不被玷污,保证水质样本在进入水质实验室前保持原样,为实验室中进行色度、濁度、味道、悬浮物、余氯、COD、BOD、细菌等项目检测打好基础。

(四)建立水质监测平台

想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质监测平台,首先要开发水质监测系统,配合国家地理、水文、气象部门的空间地图进行叠加和综合,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对水质监测的自动采集、分析和管理;其次要统一水质实验室监测体系,对各地不同的监测体系进行统一处理,均衡、规范我国水质监测技术的应用;然后在河流、地下水体、江河口等部分设置自动监测设备,并通过GPRS路径向水质监测站和实验室进行反馈;最后通过重金属监测仪等针对有害污染物的监测仪器,配合移动监测车,对水体进行实时、密集监控,为应对突发不良事件打下及时预警的警报系统基础。

四、结束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地大物博”之称,但由于当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情况较为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水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和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对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对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和人民身体健康问题的重要方向。建立合理、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水质监测技术应用效果,建立水质实验室,打造移动监测平台,实现自动监测是我国未来水资源保护之路的基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