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席卷中国的疫情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2020.2.05

  昨日立春,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2月3日0—24时,全国当天新增3235例。其中湖北省新确诊2345例。截止至2月5日上午6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530例,重症2788例,累计死亡病例426例,治愈出院718例。疑似病例23214例。

  进入二月以来,全国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2003年时期非典疫情造成的全球感染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图片.png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建设的疫情地图详情:https://www.healthmap.org/ncov2019/

  从目前数据来看,疫情仍然处于高峰期,仍然以较快速度上升,日新增3000例以上,除了中国,疫情已经蔓延到至少25个国家,有报道称北京、浙江、广东、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均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加上即将迎来的返岗返工返学高峰(亿级人口流动),局势相当复杂,防控难度相当巨大,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图片.png

  全球公共卫生专家和机构也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武汉疫情的发展情况,以估计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主任、顶级传染病专家Anthony Fauci上周日对《纽约时报》表示,这种冠状病毒十分狡猾“非常非常容易传播,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大流行。”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者研究认为,武汉疫情的高峰、“拐点”可能会在2月下旬,2月21日左右出现。

图片.png

  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托马斯·英格斯比医生(Dr. Thomas Inglesby)接受CNN采访时谈及中国冠状病毒疫情和可能全球大流行爆发危机,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他认为这是严重的流行病暴发,但还不是大流行,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可控,呼吁全球提供必要协助。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曾经两度发布报告称估计到武汉封城开始前一周,到1月18日,武汉至少有4,000人被感染。他们的模型表明,加上仍处于潜伏期、未发病的个案,预料武汉已有4.4万人感染,而病毒的基本繁殖率为2.6,相当于疫情每6.2日就会倍增。

  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认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自我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武汉爆发规模的唯一合理解释。这意味着控制措施需要阻止超过60%的传播才能有效控制爆发。在没有抗病毒药物或疫苗的情况下,控制取决于对有症状病例的迅速发现和隔离。

图片.png

这是基于R0 = 2.6的中心估计。红色曲线代表中位数累积病例随时间变化的流行病的模拟轨迹假设,灰色区域表示95%的范围轨迹-单独模拟流行病(其中的一个随机子集是显示为浅灰色曲线)变量,虚线表示1月18日,已经累计4000病例感染

  报告认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暴发是否可以在中国境内得到遏制。不确定因素包括由该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症状相对较轻的病例是否能够有效传播病毒。潜在病例的识别和检测是否在医疗保健和诊断测试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报告撰写人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Neil Ferguson表示:“尽管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做出了巨大而令人钦佩的努力,我们仍需要计划研究如何应对可能的大流行风险。”。

  美国东北大学生物和社会技术系统建模实验室的亚历山德罗·韦斯皮尼亚尼(Alessandro Vespignani)说,疫情未来走向将在“未来几周内确定”。此前该实验室发表名为“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国际传播风险初步评估”,该研究预测,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已经感染武汉地区3000万人口中的39000人(如下图)。他说,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在遏制新冠状病毒疫情之前在中国估计有50,000例病例。

图片.png

  斯特恩伯格家族杰出大学物理学教授维斯皮尼亚尼说:“武汉疫情两种结局,一个是中国进行筛查、发现和隔离强劲公共卫生措施遏制疫情,或者将成为全球性问题(大流行)。”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传染病学家乔纳森·里德(Jonathan Read)等联合团队发表预测模型两度更新则认为,武汉肺炎R0值高达3.11(95%CI,2.39–4.13)。他们预计到了2月4日,疫情将大大扩大,单是武汉的病例就可能激增至19万例;若没有公共卫生管制措施,还有其他国家将更频繁地出现输入病例,这一高峰会在2月26日左右到来,并将这场疫情或将感染高达数十万人口。

图片.png

武汉以外地区传播的风险

  香港大学医学院梁卓伟团队1月31日在《柳叶刀》(TheLancet)上最新发表文章称其模型推算,武汉已有超过7.5万人感染新型肺炎,若病毒传播性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未减弱,疫情或于四月达至高峰,其他城市如重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则会在随后一至两周进入高峰期。

  香港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本·考林(Ben Cowling)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由于控制措施的作用将开始起作用,因此感染的人将会减少。但是,现在断言隔离人们的努力以及广泛使用口罩是否奏效还为时过早。

  基于目前数据来看目前疫情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必须采取强力公共卫生措施阻止病毒传播。模型对于现实防控具有借鉴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预测模型都存在局限,很多影响因素也无法体现在模型中,包括政府、社会、个人采取的诸多的公共卫生措施。

  关于病毒传染能力的变化也是较难预测的,加上较长的潜伏期并可无症状传播(长达14天),这是一个很大不确定性,牛津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教授克里斯特唐纳利(Christl A. Donnelly)说:“对于给定的可传播水平,更多的无症状传播使疾病更难控制。”

  病毒传播力方面,最近国内疾控部门发表的几项研究估计,每个被感染的人平均会感染另外两到三个人。根据乔里森·里德(Jonathan Read)的模型推演,一个感染者可以感染的人数 Ro 值(即病毒的繁殖人数)在2.39–4.13之间,哈佛大学的研究员马穆纳·马朱达(Maimuna Majumder)和肯尼斯·蒙达尔(Kenneth Mandl)报告认为该病毒可传播性,范围从2.0-3.3。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最佳估计值在1.4-2.5之间。相比之下,SARS介于2-5之间,季节性流感大约是 1.28。

图片.png

常见主要传染病 Ro值,来源:Vox

图片.png

1918年 H1N1流感大流行Ro值估计,Estimates of the reproduction number for seasonal, pandemic, and zoonotic influenz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https://bmcinfectdi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1-2334-14-480

  麻疹一直以来是人类已知最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染值高达12-18。Ro数字越大,传染病预防空间就越小,疫情就越难以控制。人类行为、拥挤、通风和清洁度以及病毒性状和一些其他客观因素问题也会影响Ro。有专家学者认为,为了能更好适应受感染的载体,病毒的毒性将会逐代降低,甚至有国内学者更为乐观,预测此次疫情最终会演变成一次大流感。

图片.png

这两个关键要素(感染的传播速度和致命程度)A象限-传染性不太强,可能不是很容易传播并且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疾病的病毒。在另一个极端,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处于D区-传染性和严重性。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3;19(1):85-91.

  传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重要要素,即传播速度和致死程度。除了评估感染的传播速度Ro值外,另一方面就是评估致死率。最严重的流感病毒株具有较高的Ro,每个患者感染可以达到近两个人。而流感的病死率一般情况下可能都比较低,每10,000人中有不到一人可能因感染流感而死亡。不过,由于流感每年感染人数高达数亿人,如果病死率增加,如:1918-1919流感大流行那样 1%至2%,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全球大灾难。

图片.png

  武汉疫情爆发以来,至今为止公布的最新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其致死率大约为2%左右,而2003年的萨斯(SARS)致死率根据全球统计平均约为15%,武汉肺炎目前爆发的规模虽然比萨斯(SARS)要大得多,但是目前为止死亡率还比较低。

  1月24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关于武汉新冠状病毒肺炎的发源地点华南海鲜市场的41名早期病例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达15%,就病例来看,以中老年男性且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史病例为主。

图片.png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Volume 36, July 2014, Pages 1-19

  此外,国内外多位专家通过模型推演和进一步研究表示,武汉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存在一个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仍没有找到传染源头,至今,多项研究揭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源头并不仅仅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目前为止,新确诊和新发疑似患者的数量虽然庞大,但从总体上来看似乎有放缓迹象,对于疫情而言,拐点的出现表示着确诊感染者人数和疑似感染者人数出现双下降。

  对此,一些专家仍然持保守态度。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家杨功焕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期盼疫情拐点现在就到来有些操之过急,要遵循客观规律。从目前全国层面爆发的疫情来看,疫情要经历两个潜伏期。在经过第一个14天的潜伏期之后,拐点应该二月中旬或之后到来,随后便是第二个潜伏期,到时的每日确诊人数的症状速度会逐渐放缓,但确诊病例仍会缓慢增长。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判断只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推演,真实情况如何要看现实客观因素决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认真地观察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地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院的研究院陈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从现在来看,拐点很快就可能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情会不会还会有第二峰?第三峰?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国家卫建委高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在2月2日表示,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即高峰期将出现在2月份的12日至16日间。

  2月10日,随着延长假期的结束,全国将迎来新一伦的返工返岗潮,疫情防控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亿万级的人口流动和长达14天的无症状潜伏期,给疫情未来防控形势又增添了一丝不明与危机。

  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成功召开。会议指出,应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尾语:从人类诞生以来,就经历了无数场劫难,我们曾战胜过更为恐怖的传染病,终究走向了今天的繁荣。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春暖花开,气温逐渐变暖,拐点总会等到,但是关键在于等到那一刻是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