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能够愚弄整个科学界?为什么顶级学术期刊也能让舍恩蒙混过关?物理科学是所谓的精确科学,按说应该没那么好糊弄,舍恩是如何得逞的?带着这些疑问,美国记者瑞驰采访了126位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历时7年写成了《科学之妖——
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这本书。

  学术造假可以追溯到科学的起源时期,但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是近年来才被提出的。1999年,美国率先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蓄意、明知故犯或罔顾后果地捏造、篡改或剽窃数据或文本”。

  而1986年的“巴尔的摩事件”堪称美国科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术不端事件,起因是诺贝尔奖得主巴尔的摩与一名合作者发表的论文,被人怀疑实验数据造假。为此,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成立了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公室。

  瑞驰认为,经历了这次事件后,科学家认为揭发他人造假可能冤枉清白的科学家,也可能引发政治干预伤及其他科学家,从而认为公开揭发学术造假既有风险,又可能违背科学伦理。再加上忌讳牵连学术造假的历史渊源,他们更不愿公开怀疑和揭露他人学术造假了,而这正是舍恩学术造假迟迟不能暴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