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精简高校行政机构,请“务实真做”

2024.1.03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70.shtm

刚刚过去的2023年,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进站盖13个章事件、西北工业大学实行机构改革“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让人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高校行政机构精简的话题上。

近年来,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在推进行政机构的优化与调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高校行政机构臃肿、各级行政管理繁复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和建设进程。

很多教师都有类似感受——整天都在工作群中看到行政部门发各种各样的文件,一会儿要申请项目、一会儿要统计数据……当行政部门臃肿,每个部门又都想做出“成绩”时,受苦的通常是一线教师,因为任何一个行政部门都可以对教师发号施令。

65934e4de4b03b5da6d066fd.jpeg

叶志明。受访者供图  ?

行政部门臃肿有其特殊原因。

一是我国高校干部任用通常“能上不能下”,这本身是有问题的。当起用一位新领导时,意味着要安置一位老领导,很多学校把老领导安排到某个无关紧要的部门,而该部门很有可能就是专门为他而设的“养老”机构。“因人设岗”导致行政部门越来越臃肿。比如,一些高校的保卫处分为两个部门,一个专门管理户籍,一个管理学校安全。此外,还要请校外的保安公司负责校门安全。

二是所谓“改革”。近年来,一些高校推行大部制改革,纷纷建立学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一层行政机构,导致信息传递受阻或走样。从前单独的一个系,领导做事雷厉风行。如今组建成一个学院或学部后,做什么都要等待学院或学部下命令,程序变得复杂、效率变得低下。如果恰逢学院或学部领导缺乏行政管理能力,采取保守、怕出事的态度对待,又何谈建设高水平大学?

在大部制改革中,一些高校的教务处改成了教务部,科研处改成了科技管理部等,但学校的行事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导致机构臃肿、人员繁多,垂直梗阻愈加严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自己都没有好好做过教学或科研工作,却指挥一线教师怎么做。这让教师感到不知所措。

三是行政编制过多,会有不好的导向。一些副教授职称的部门领导,两三年后便升为正教授。这使得一些原来做学问的教师动了心思,想方设法要先成为行政干部。

四是先当行政干部再升高级职称,还是有高级职称后再当行政干部,其逻辑起点是不同的。前者从处长做起,利用权力争取资源,再把资源交给自己的团队,让他们帮忙“干活儿”,最后顺利获得教授职称。后者则是先做学者,在学术圈知名、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再被提拔为处长等。虽然都是“处长”,但他们的行事逻辑截然不同——前者先要保住行政职位,以此为基础才能有之后的一切;后者则更多考虑事业,而不仅仅保住行政职位。如果前者越来越多,学校的各项事业能很好发展吗?

我国高校机构反反复复调整,反观世界名校的机构变动却比较小,不少国外高校机构改变的是内涵而非名称。但我国高校机构的内涵变化不大,名称却频繁变化。这些都说明,对于高水平大学应建立何种行政管理体系的问题,我国高校并没有好好考虑过。

五是长久以来,国内高校习惯于在增量上动脑筋,使得存量积极性不足。人才引进如此,行政机构改革亦如是。实际上,高校更应重视存量的积极性。原来一个机构有10人,精减后留下5人,这些人员通常是“精兵强将”,未必不能发挥10人的作用。

高校精简行政机构,希望先行者要“真做”,而非“走过场”。改革过程更加透明,减少了哪些机构、干部、管理人员应及时公布。而不是喊着精简(减)、实则增加。以前某些行政机构在改革过程中,看似减掉了若干部门,实则设立了更多事业单位、中心等,减掉的人员被安排到这些新增机构,待遇不变。如果高校精简行政机构也是这般,很难为更多高校带来示范性作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