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大牛”爱实验

2015.3.03

  能考入清华大学的,都是尖子生。尖子中的尖子,在清华被称为“大牛”。孙鹏展就是“大牛”之一。

  这位26岁的东北小伙,是材料学院的直博生。从本科起,他的学习成绩就总在年级排前三名。

  去年12月底,孙鹏展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是材料学院惟一获奖的学生。其实,他四年前就有机会获得这个清华学生的最高奖,但他主动放弃了。“那时如果得奖,不是荣誉,而是我一生的污点。”孙鹏展说。

  四年前,孙鹏展刚上大三,已经显露出他的不同寻常。当时,很少有本科生进实验室搞研究,孙鹏展却早就是实验室的常客。他一有空就在实验室中琢磨石墨烯、氧化钛等材料,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石墨烯与氧化钛的二维异质结构可用于制作超薄可弯曲平板电容器,这将使手机等电子产品变得更小,更智能。

  孙鹏展将发现写成论文,投稿到应用物理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应用物理快报》,得到编辑的高度评价,只要进行一些小修改,论文就能发表。一旦文章发表,清华“特奖”十拿九稳。

  孙鹏展很开心,他又回到实验室,想重新体验一下实验过程。可是,伴随着实验的进程,孙鹏展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眉头越皱越紧—他发现自己的测试手段有错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实验结果将被全盘推翻。

  其实,即便论文发表,如果不亲手做实验验证,很难发现孙鹏展的错误。但孙鹏展马上做出撤稿决定,亲手推翻了自己历时一年多的实验结果,不仅放弃了在著名期刊首次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机会,也放弃了“特奖”。“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内心过不去。”孙鹏展说。

  越挫越奋的孙鹏展在实验室里呆的时间更长了,经常是早上不到8时就进了实验室,晚上10时才离开,每一次实验都精益求精。“实验材料不能长时间暴露,实验开始了就不能停,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孙鹏展给自己提出了几乎苛刻的要求,实验中的数据要精确到纳米级。

  当时孙鹏展并未想到,对精确的追求,帮助他发现了学界著名教授的实验错误。

  2013年那年寒假,博士二年级的孙鹏展回到东北老家,一次查阅文献,他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通过低温长时间热处理并不会改变氧化石墨烯这一材料表面的含氧量。

  此前的多次实验,使孙鹏展了解低温长时间热处理对于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有解吸附作用,含氧量一定会降低。他意识到麻省理工教授的结论可能有误。老家没有实验条件,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通过电话,“遥控”远在北京且学文科的妻子进行实验。整整9天,实验完成,美国教授确实错了。此后,孙鹏展根据实验撰写的3篇文章均被国际著名期刊收录。

  如今,孙鹏展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文章已达15篇。“大牛”还是喜欢钻实验室,享受着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快乐。“感兴趣的问题太多,我都想一一实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