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基础研究的薄弱一直是世界杂交水稻发展的软肋。武汉大学以基础研究为主体的研究特色正好为红莲型杂交稻的自主原始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弘远(于2010年11月逝世)领衔水稻等植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朱英国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致力于世界领先的新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这里人才济济,百花齐放。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朱英国及其团队就成功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红莲A,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该研究成果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随后,他们利用各种分子标记结合RNA表达分析,成功克隆了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嵌合基因orfH79,和育性恢复基因Rf5、Rf6。“基因成功克隆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朱英国告诉记者,这搞清楚了“不育”与“恢复”之间的关系,为指导红莲型杂交稻新不育系、强恢复系选育和强优势新组合选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属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