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18所高校青年联合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南开倡议”

2024.5.21

  5月11日至12日,南开大学第九届“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首届全球治理青年论坛在津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的87名学生代表联合发布了《青年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南开倡议”》。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原执行主任、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埃里克·索尔海姆出席论坛并发表“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齐思新象,共汇南开”为主题,聚焦“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设置“昆蒙框架落实与COP16展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青年推介会”三个子话题,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发出青年声音、提出青年方案。

  中国高校青年在“南开倡议”中表示,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青年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倡议呼吁,要加强关于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国际机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代际公平原则,调动更多资金用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务实举措,提高科学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应用,号召全行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以及不同环境议题间的协同治理。

  据悉,“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由南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外国语学院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旨在培养具有南开品格、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规范,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知世界,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人才。

  附:倡议原文

  青年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南开倡议”

  2024年5月12日 中国天津·南开大学

  2024年5月12日,在第九届“全球公能”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训练营全球治理青年论坛闭幕式上,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8所高校的87名学生代表共同发出如下青年倡议:

  意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然而人类活动在地球范围内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城市化、农业扩张、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关键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使许多物种失去生存空间。目前,全球生境急剧退化,100多万个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也影响着当今人类以及后代的生活。

  注意到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举措。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以及即将于哥伦比亚召开的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在COP15上通过了包括《框架》在内的一揽子协议,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出了重要一步。

  强调青年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要意义。重申联合国大会关于加强青年参与的第72/146号和第74/121号决议。回顾《框架》第22条行动目标中“确保…女童、儿童和青年…在决策过程中有充分、公平、包容、有效和促进性别平等的代表权和参与权”。一方面,青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最脆弱的利益相关群体之一。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代际效应,青年面临着不成比例的不利影响。同时,作为重要利益相关方,青年在决策过程中仍然缺乏代表性,其关切仍未得到应有重视。另一方面,青年可以发挥创新性作用,通过沟通对话、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方式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呼吁加强关于落实《框架》的国际机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代际公平原则。注意到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起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倡议。呼吁在即将召开的COP16上强调落实。

  呼吁调动更多资金用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加强资金监管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基金机制。呼吁全球环境基金(GEF)和多边开发银行(MDB)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领域的资金倾斜。二是加快“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落实。为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领域提供更多融资途径。三是创新多元融资渠道。建立私营部门参与的特别信托基金,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技术的开发和转移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落实《框架》务实举措。一是发布和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LBSAP),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二是加强跨部门协调和合作,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和高效性。三是扩大保护地面积,确保到2030年实现保护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的目标。注意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呼吁提高科学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基因组学、遥感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公平公正国际惠益分享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呼吁全行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一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生物多样性不利的影响。二是加强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报告中披露生物多样性有关信息。三是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与实践。考虑通过发展集聚化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呼吁重污染企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

  呼吁加强不同环境议题间的协同治理。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塑料污染等环境议题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注意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和关于全球塑料治理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呼吁加强不同公约框架间的协同,建立起跨领域、全要素的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