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强!中国学者用最短时间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学领域成果

2020.7.27

  【90】2020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海南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多单位合作,高福,秦川,严景华及戴连攀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克服此限制的MERS-CoV RBD的二聚体形式。与常规单体形式相比,RBD-二聚体显著提高了中和抗体(NAb)的效价,并保护了小鼠免受MERS-CoV感染。晶体结构显示RBD-二聚体完全暴露了双重受体结合基序,这是NAbs的主要靶标。结构指导的设计进一步产生了稳定的RBD-二聚体形式,即串联重复单链(RBD-sc-二聚体),保留了疫苗效力。该研究推广了这种策略来设计针对COVID-19和SARS的疫苗,从而将NAb滴度提高了10-100倍。 RBD-sc-二聚体在中试规模生产中获得了高产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开发提供了支持。免疫原设计框架可以普遍应用于其他β-CoV疫苗,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

  【91】2020年7月1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及华甜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白细胞介素8(IL8,也称为CXCL8)激活的人类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与Gi蛋白复合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以及设计的变构拮抗剂结合的CXCR2晶体结构。该研究结果揭示了CXCL8和CXCR2之间以及CXCR2–Gi蛋白相互作用的独特的结合模式。对CXCR2的非活跃状态和活跃状态的进一步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个独特的激活过程以及趋化因子受体的竞争性小分子拮抗作用。此外,本研究为内源性蛋白质分子如何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提供了新见解,这将有助于针对趋化因子系统的疗法的合理开发,以获得更好的药理作用。

  【92】2020年7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所秦川团队在Science 发表题为“Primary exposure to SARS-CoV-2 protects against reinfection in rhesus macaques”的研究论文,该结果表明,原发性SARS-CoV-2感染可以防止随后的暴露,这对疾病的预后和疫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93】2020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谭敏佳、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肖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贺福初、上海交通大学李婧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汪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103例中国患者的LUAD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了癌症相关的特征,例如肿瘤相关的蛋白质变体,独特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以及早期患者或具有EGFR和TP53突变的患者的临床结局。该研究的综合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LUAD的分子结构,并为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

  【94】2020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李海涛及耶鲁大学医学院Andrew Z. Xiao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N6-methyladenine in DNA antagonizes SATB1 in early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N6-mA在早期发育的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在改变表观遗传格局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总体而言,该研究发现证明了SATB1通过N6-mA发挥功能的出乎意料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DNA修饰,DNA二级结构与早期胚胎发育中大染色质域之间的联系。

  【95】2020年7月17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黄维金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了80个变体和26个糖基化位点的修饰性,以期对康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应性。 D614G以及同时包含D614G和另一个氨基酸变化的几个变体,更具感染性。大多数在受体结合结构域具有氨基酸变化的变体感染力较小,但包括A475V,L452R,V483A和F490L的变体对某些中和抗体产生抗性。此外,大多数糖基化缺失的感染性较小,而同时缺失N331和N343糖基化则大大降低了感染力,这表明糖基化对于病毒感染性的重要性。有趣的是,N234Q对中和抗体具有明显的抗性,而N165Q变得更加敏感。这些发现可能对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开发有价值。

  【96】2020年7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王超龙及哈佛大学Xihong Lin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3258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使用建模方法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8日的五个事件和干预标志的五个时期内重构了COVID-19的动态过程。考虑到症状前的传染性,确诊率,传播率和人口流动,该研究确定了暴发的两个关键特征:高隐蔽性和高传播性。该研究估计在3月8日之前尚未确定感染的87%(下限为53%),可能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的病例。爆发初期的基本繁殖数R0为3.54,远高于SARS和MERS。该研究观察到多管齐下的干预措施对控制暴发,将繁殖指数减少到0.28,通过这些积极控制,截至在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的新冠感染率下降达96%。这些结果为持续监控和干预以最终遏制COVID-19爆发提供了重要意义。

  【97】2020年7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多单位合作,饶子和,王祥喜,秦成峰,王佑春及谢良志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and SARS-CoV by a potent therapeutic antibo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014,通过与S受体结合域(RBD)结合,可有效中和SARS-CoV-2假病毒和SARS-CoV假病毒以及真实的SARS-CoV-2。重要的是,在hACE2小鼠模型中,H014的给药可降低感染肺部的SARS-CoV-2滴度,并预防肺部感染。与H014 Fab片段复合的SARS-CoV-2 S三聚体的Cryo-EM表征揭示了一种新颖的构象表位,仅当RBD处于开放构象时才可接近。生化,细胞,病毒学和结构研究表明,H014阻止SARS-CoV-2附着于其宿主细胞受体。可用的针对SARS-CoV和SARS-CoV-2的中和抗体的表位分析揭示了广泛的交叉保护性表位。该研究结果突出了基于抗体的治疗性干预措施在COVID-19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98】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学张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以及山东大学于晓和孙金鹏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重构技术解析了胆汁酸受体GPBAR在合成配体P395以及胆汁酸类似物INT-777作用下与Gs蛋白三聚体形成的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图1),阐明了GPBAR非经典激活机制以及受体第三个胞内环在受体激活中的重要功能;明确了GPBAR对两亲性配体的识别机制;揭示了GPBAR识别多种胆汁酸的指纹图谱;鉴定了天然胆汁酸结合受体的别构位点;同时还探究了不同配体介导受体下游信号偏向性的结构基础。因此本研究对肝肠轴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以及GPCR的激活过程等都将有广泛的影响。

  【99】2020年7月24日,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Sumit K. Chanda,香港大学袁国勇及Scripps研究所Arnab K. Chatterjee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SARS-CoV-2 antiviral drugs through large-scale compound repurpos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已知药物库,其中包含约12,000个临床阶段或FDA批准的小分子。该研究报告鉴定了抑制病毒复制的100个分子,其中包括21种表现出剂量反应关系的已知药物。其中13种有效浓度可能与患者可达到的治疗剂量相当,包括PIKfyve激酶抑制剂apilimod,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Z LVG CHN2,VBY-825和ONO 5334。发现MDL-28170,ONO 5334和apilimod拮抗人iPSC衍生的肺细胞样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并且PIKfyve抑制剂在主要的人肺外植体模型中也显示出抗病毒功效。由于在这项研究中鉴定出的大多数分子已经进入临床,因此这些化合物的已知药理学和人类安全性概况将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用于COVID-19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评估。

  【100】2020年7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多单位合作,秦成峰,王佑春及Ying Bo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mRNA(mRNA-LNP),它编码SARS-CoV-2的受体结合域(RBD)作为候选疫苗(称为ARCoV)。肌内免疫ARCoV mRNA-LNPs在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引发了针对SARS-CoV-2的强大中和抗体以及Th1偏向的细胞反应。小鼠进行两次剂量的ARCoV免疫可完全抵抗SARS-CoV-2小鼠适应株的攻击。另外,ARCoV以液体制剂生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一周。目前正在1期临床试验中评估这种新型COVID-19 mRNA疫苗ARCoV。

  【101】2020年7月22日,清华大学李海涛及威尔康奈尔医学院Steven Z. Josefowicz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H3.3S31,沿着小鼠巨噬细胞中快速诱导的基因以刺激依赖性方式被磷酸化(H3.3S31ph)。刺激反应性基因的这种选择性标记直接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结合,后者是活性转录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弹出”延伸共抑制因子ZMYND11。该研究结果表明专用机制能够实现涉及组蛋白变体H3.3的快速转录,其磷酸化以及染色质调节剂的募集和排出。

  【102】2020年7月21日,香港大学Benjamin J. Cowling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erial interval of SARS-CoV-2 was shortened over time by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发现可以改善对传动动态的评估,预测未来的发病率,并估计控制措施的影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