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技狂人汪建爆粗口:莎士比亚是谁?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2023.9.21

  华大基因董事长、创始人汪建,一位曾被任正非称为“神人”的企业家,但近期却备受争议,却被贴上了“科技狂人”“吹牛大王”等标签。

  作为中国基因行业奠基者,华大基因被称为“生物界的腾讯”。当年SARS肆虐全球,华大基因第一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此前新冠疫情,华大基因也快速推出抗原检测试剂盒。

  身为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不仅缔造了一段商业传奇,而且也成为一位在网络和流量时代备受争议的人物。

13322_202309220256261.jpg

  

     近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接受访谈节目《十三邀》的采访,一番肤浅、狂妄、愚昧无知的言论被炮轰,其谈吐风度俨如暴发户。

     节目中,他被主持人许知远问及人生的痛苦和意义时,汪建回答:“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不要去想那些社会问题,操心那些有什么用?”

     许知远反问道,那就是对您来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到鲁迅,这些人存在都没有意义了吗?

     结果汪建直接爆粗口,说,“操!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谁是谁啊!他们有我活得潇洒吗?有我走得多吗?有我玩得狂吗?还莎士比亚,谁啊?”

   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仝麟阁在公众号上发文称,汪建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居然和县城暴发户一样的认知水平和谈吐风度,着实令人诧异。

  实际上,汪建此前曾说出很多“狂语”,他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他“反对女性打宫颈癌疫苗”,他说“10年内化学合成任何生命”,曾引发争议。

少年失学下乡,工农兵入大学

  其实,汪建一直以来都很狂。这种狂是一种不自知、谜之自信式的自恋,并不是虚张声势。

  汪建是湖南怀化人,出生于1954年。他身上的标签有“科技狂人”“基因教父”“吹牛大王”“骗子”等等。

  汪建1954年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自称儿时家境殷实,但后来曾经历过一段困苦的生活。1968年,初中尚未毕业,14岁的汪建下乡来到湖南湘西的偏远山区。吃不饱饭的他,一度跑去粮仓“监守自盗偷米”、甚至抓老鼠来安慰饥饿的胃。时间来到1976,蹉跎八年后,22岁那年以最后一批工农兵的身份,汪建侥幸进入湖南医学院学习,可见其人文素养以及基础科学素养是很差的。

  汪建曾称自己是“湘西土匪”。他14岁时下到湘西的山沟里,因为年龄小,老受人欺负。于是他天天捉摸着怎么让人家服气,以当上老大。一天,汪建跟旁边小伙子们提议:“我们来比赛,把雷管放到筐底下,大家坐筐上,点燃后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老大。”结果只有他坚持到雷管爆炸。其实他之前测试过,一个雷管最多把筐震动抬起,筐都不会破,屁股肯定也没事。结果大家都吓得尿裤子,只有汪建稳坐不动——老大的江湖地位也就此坐稳。

  汪建有不少名言。当别人称他为科学家时,他自称“科技民工”。 但是他又说过: “跟我谈大数据,老子是祖宗的祖宗辈”。他还说:“我就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由此改编过一首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贵;若是没健康,全都要泡汤。”以此说明他对生命的尊重。有人羡慕他创造的巨大财富,汪建却说自己是个极简主义者,“赚多少钱不在乎,怎么活着比较重要。”他还说过:“如果谁认为我应该被烧死,你尽管来烧,可想把我关进笼子里面去,我看谁敢?”他还为自己做了一个墓碑——“1954-2074,汪建,精彩人生”。冯仑评价他“活在未来,混在当下”。

13322_202309220230211.jpg

汪建 一个充满争议的“狂人”

  2018年,汪建宣称,华大基因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说明公司忽悠社会,盯着别人的钱包;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 100 岁,不然是他的耻辱;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

  另外,汪建还认为,通过基因计算,他可以活到120岁。更有意思的是,汪建组建的深圳国家基因库门口有一个猛犸象雕塑,上面写着“永存 永生”。

  对于这尊雕塑,汪建曾说,“有朝一日复活了基因库门口的猛犸象,谁敢惹我们,我们就骑着猛犸象拿竹竿去捅他们家窗户。”

  除了“疯狂”言论,汪建还有很多“极致”行为。56岁时,他和万科王石相约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67岁,他只身奔赴地球南、北极区考察;另外,他还随“奋斗者”号下潜至万米深海,成为我国首个完成这些极限高危考察的科学家。

  对于上述种种言论和行为,外界褒贬不一。而汪建却用这12个字评价自己: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

华大基因的成长“曲线”

  深受创始人汪建的影响,华大基因从诞生开始至今,一直充满了争议。

  上市之初,华大基因公司股价一度突破千亿,成为A股中仅次于茅台的高价股。然而,不到一年,其市值就缩水至200亿元。

  最初,华大基因被资本追捧,与汪建的专业背景有关。上世纪90年代,汪建曾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被誉为是继“原子弹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后,人类史上第三大伟大工程。

  汪建曾这样描绘未来的愿景: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

  然而,华大基因没能完成汪建的梦想,也并没能满足外界的期待,其赖以成名的基因测序业务处于产业链中游,因此被称为“基因界富士康”。

  另外,在发展过程中,华大基因曾先后和王德明、饶毅、方舟子等人发生纠葛,身上“千亿独角兽”的光环开始慢慢消退。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华大基因再次迎来高峰。

  华大基因针对疫情推出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包括中国首批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应急审批程序获准上市的两款产品;另外,华大基因还推出“火眼”实验室,成为全球首个可以提供新冠疫情防控全套解决方案的项目。

  得益于此,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迎来爆发,营业收入达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约三分之二由新冠相关业务贡献。

  不过,华大基因增长势头并未持续,2021年和2022年营收分别下降至67.66亿元和70.46亿元,同比变动-19.42%和4.14%。

  从盈利来看,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同样在2020年大幅上涨,同比增长656%至20.9亿元。2021年、2022年分别下降至14.62亿元、8.0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0%、45%。

  虽然华大基因这三年的业绩呈下降趋势,但营收及净利润规模相比2019年及以前,差距已经明显拉开,原因之一系疫情期间公司的新冠检测产品需求大幅骤增。

  除此之外,华大基因募资投建项目的进度也不顺利。8月11日,华大基因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公告显示,公司2020年为青岛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募集的6.68亿元资金,如今仅投入3000万元出头。

  华大基因对此表示,与政府部门多次沟通和协商修订土地出让合同相关条款以及宏观环境影响所致。但经历三年,市场环境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公司并没给出明确答案。

重研发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随着全民核酸时代结束,核酸检测需求萎缩对华大基因的影响仍在持续。2023年,华大基因的业绩延续此前的下降趋势

  2023年中报显示,华大基因上半年实现营收20.7亿元,同比下降34.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74.4万元,同比下降91.46%。

  对于营收下滑,华大基因表示,主要是非常规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所致;扣非净利润下降主要是公司非常规业务利润额同比下降,同时常规业务毛利率同比有所下滑所致。

  所谓非常规业务,指的是与防疫相关的“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方案”业务。2023年上半年,这两块业务收入分别为1.42亿元和7.99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5.22%和48.18%。

  目前,华大基因有五大业务,分别为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

  除了非常规业务,上半年,华大基因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实现营收5.66亿元,同比增长0.03%;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增长38%;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实现营收3.28亿元,同比增长4.58%。

  作为首批研发出新冠检测产品的公司,华大基因业绩起伏与疫情不无关系。另外,华大基因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投入比例不平衡,这也同样影响了其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从华大基因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比例来看,华大基因在研发上的投入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销售费用的投入一直在增长。

  不过,2023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投入比例发生了些许变化。

  对于上半年重点研发的投入方向,华大基因称,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除了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和重大传感染疾病防控等核心业务领域外,也加大在慢性疾病领域的研发投入。

  只是其能否一直持续呢?拭目以待吧。


网络热评文章

从2017年到2023年,汪建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他突然挨骂,也并没有冤枉他。

撰稿丨连清川

一个2017年《十三邀》中的片段,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在社交媒体中爆火,并且引燃了诸多的怒火。

在采访中,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回答许知远的提问,是否莎士比亚、鲁迅和歌德都没有什么意义,他直接爆了粗口:

“×,他们的东西我从来不看,谁是谁啊。”

他甚至还走得更远:

“他们有我活得潇洒吗?有我走得多吗?有我玩得狂吗?全他×扯淡,什么狗屁精神。”

这样的话当然招骂。太狂妄了。

可是有一点不解。2017年,《十三邀》才第二季,现在已经是第七季了。那一季爆火的,是李诞和马东。如果没有这个片段我根本不知道许知远还采访过汪建。

当时不骂,现在补骂,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我完整地看了这一期,还是有很多感慨的。

《十三邀》其实非常立体地展示了汪建。它的制作人李伦是我非常服气的一位电视制作者,当年是从央视跳槽到腾讯的。在镜头的剪辑运用中,其实这条片子本身对于汪建的狂妄,和他内心的自我矛盾,以及他内心里向往的那个乌托邦,烘托得淋漓尽致。

汪建并不是一个肤浅的人,这些话也不可以单独断章取义地被理解。

他所心心念念的,事实上是如何重塑生物学对于人类的作用,只不过用了一种大白话的方式说出来而已。他本来就是个狂人,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这个世界给予他的评价与咒骂,向来是不听不看的。

他的核心是一个三连句: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这是一个严肃的生物学家对于未来世界构造的乌托邦。而他的方法并不是空想,而是因为他有华大基因,这个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前沿的生物科技技术。

汪建当然是有底气说这个话的。他和他的团队首个破译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2007年带领团队完成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未来是留给活得长的人的。他非常执着地信奉这样一个理念。他要把生命从上帝的掌控中夺取过来,放回到人类自己的手上。

13322_202309220322021.jpg


这是一个想要扮演上帝的科学家。是狂妄,但是很多的科学家都有这样的狂妄。人类一旦掌握了技术和工具,就想要和上帝一争长短。这是人类本身的狂妄,并不是汪建一个人的。

但是,汪建是不是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痛苦,轻蔑社会科学,厌恶莎士比亚?

片子用了很长的篇幅,让汪建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

在癫狂岁月中,他和一个朋友怄气,说了打倒谁谁谁。公安来了,他的朋友被判了12年,他在其中的作用是,他向公安承认了他朋友说的话。

他的朋友成为了社会中挣扎活着的人,而他根本就不记得有过这件事。他们见面了,他朋友打了他一拳,他想给他跪下。

这样的生命历程,痛苦是深刻地镌刻在他的灵魂里的,他一辈子也逃脱不了那种罪孽感。他所有的狂妄与张扬,都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掩饰已经碎裂成为渣子的心灵。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面临过死亡和挨过饿的人才能深刻铭记的教训。在生存和吃饱饭面前,莎士比亚、歌德和鲁迅的确不值一提。

但是,在生存和吃饱饭面前,基因也不值一提,生态也不值一提。汪建恰恰忘记了这一点。

02

汪建和他的华大基因,都只不过是全球化时代的狂妄。

比起他的朋友来,他是非常幸运的。他没有坐大牢,他上山下乡结束,进了学校,留了学,从美国回来以后创立了华大基因,成为了中国知名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他所建立起来的整个帝国,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的。他所能够得以狂妄的基因帝国,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无数生物和基因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当然并不是一无所是,恰恰因为他能够睁开眼,动了手,把世界引进了中国,并且以此为基础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想要实现的三个梦想——万物生长、立体农业、基因医学,都必须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

全人类的大同世界,技术共享,追求极致,与上帝争长短。

本来,这样的故事的确是可以继续下去的。他的狂妄可以维持到死。他在一个采访中说他要活到120岁,也就是2074年。他的三连句能不能够成立不知道,但是如果世界能够一直维持大同,技术能够一直共享,极致能够一直达致,不是他,也会是别人。

然而不读莎士比亚、歌德和鲁迅的他,恰恰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变化是非常迅猛的。

2017年他完全可以有这样的自信,就是这样美丽得难以想象的美丽新世界,岁月静好,万物生长能够永恒地持续下去。他和华大基因,能够把全世界都灌入到一台小小的计算机里。

但是世界更加青睐莎士比亚,而不是汪建。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歌德生活在18世纪,鲁迅生活在民国。他们生活的时代都不太平,不富裕,不岁月静好。所以他们更加容易看见人性,看见人类灵魂中的鬼魂,看见弱肉强食为了一斗米相互残杀的绝境。

汪建其实内心里非常想躲避他年少时的那种生存困境和挨饿经验,但是他把幻想当成了真实,他把当下当成了永恒,他把技术当成了上帝。

显然,莎士比亚的生命周期,远比大同时代长久。

所以,汪建,以及华大基因的狂妄,只不过是全球化的狂妄而已。

好了。现在可以回答,为什么2017年没人骂汪建,现在他却被骂成狗。

2017年,全球化狂飙仍然在极速向前,一切欣欣向荣,消费在升级,生活在高涨,科学在扮演上帝。估计那个时候,人人都在梦想着汪建的梦想,长生不老是许多人的期望。

2023年,全球化退潮。莎士比亚、歌德和鲁迅重新回到了世界之中。人们发现,人性的善与恶,它的隽永性,大大地超过了某个技术,比如基因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技术。

汪建会发现,吃饱饭才是真正的那个永恒的问题,包括他自己和华大基因。而在挨饿的时候,莎士比亚、歌德和鲁迅能给你安慰。

讽刺的是,基因决定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想起这些虚妄的慰藉,而基因技术,却被忘记了。

从2017年到2023年,汪建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他突然挨骂,也并没有冤枉他。

03

可以严肃地讨论一下,汪建所说的,世界是留给活得长的人吗?

可能并不是。

唐朝诗人李贺,才活了27岁。他被人称作“诗鬼”,是研究诗歌的人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崇拜他的人是李商隐,活了48岁。这几天在读李商隐,有两句,刻进我的心里: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我们这些中年人都活过了李商隐,也都开始能够体验风雨和劫灰。但是世界到底为谁留着?为李贺、李商隐,还是你我?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就我看来,肯定世界对他们的偏爱,比对我要慷慨得多,尽管我吃得比他们好,穿得比他们暖,活得比他们长。

生命的浓度,有时候大大超过生命的长度。

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而努力的人,是值得膜拜的,包括汪建。他的三连句,是一个科学家通向伟大路上的一个路碑,告诉他,此处通向伟大。

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都是这个时代人类最为神性的光芒。但是即便不用信奉宗教,你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上帝可以被无限接近,却不能够到达。

基因无法,人工智能也无法。现在人们又生出一种狂妄来,以为人工智能能够给人们带来永恒幸福的乌托邦。

13322_202309220324451.jpg


但是人性,永恒的人性,是无法被超越的。华大基因不能,OpenAI也不能,英伟达也不能。

人类会被永恒地困在这个小小的基因里,即便有一天能够移民火星,能够活到150岁,能够让地球流浪。

所以人最终必须要学会节制,学会谦卑。

人,国家和世界,从来都不是毁于上帝,而是毁于自我,毁于狂妄。


紫霞草 犀牛财经 互联网综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