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义正言辞地指出,洋品牌的大举进入让国产奶粉产业链遭到破坏,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上谋取暴利。现在,真正感到惶恐的已是进口奶粉输出地——新一轮乳制品信任危机过后,内地顾客纷纷奔赴港澳疯狂抢购,部分奶粉代理商趁机涨价令港澳两地民怨四起,竞相建言以奶粉原价的10倍开征“奶粉离境税”。每次信任危机爆发,相关职能部门总是倾向于秉承扶持民族企业的原则低调处理,然而却因此为脓包的继续溃烂埋下伏笔,乃至于时至今日,相关部门似乎仍未弄明白,到底进口奶粉的入侵破坏了国产奶粉的产业链,还是国产奶粉底线沦丧分崩离析的产业链,为进口奶粉的大举入侵敞开了大门?

  每一次有毒奶粉的突然袭击,都令消费者措手不及,然而一片手忙脚乱之中,仓促上阵的质检部门竟然也表现得一无所知——眼前的这一幕,与曾经的三聚氰胺事件何其相似。究其原因,国内质检部门大多是“亡羊补牢”式监管,而缺少主动出击的积极姿态。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三聚氰胺列入了检测目录,奶粉激素门事件之后激素列入了检测目录,皮革奶粉事件之后皮革水解蛋白列入了检测目录,问题是,谁能知道不法商家下一次还会添加些什么有害物质?《食品安全法》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对添加剂的规范从无害转变到了必要,即以前是无害就可以添加,现在是有必要才能添加。质监部门为什么不能以此为依据,杜绝乳制品中一切不明物质的添加?当质监部门一次次在疲于奔命中处于落后挨打地位之时,消费者的信心怎能不一点点损耗殆尽?如果质监部门不能及时反思工作思路、理顺监管机制,不仅国产乳制品行业将遭重创,其本身也不可避免会遭到公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