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重点实验室:守护绿水青山

2015.8.10

   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占了很大的比例。谁来为山地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出谋划策?中科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山地”冠名的国立研究机构,记者近日走进了山地所,山地所研究员、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根绪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工作。

  山地研究意义重大

  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山区(含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0%,耕地占44%,县(市)占71%,人口占45%,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地资源。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地。

  此外,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山地的汇集区域,其表生过程对生态安全屏障、河流水文情势、山地灾害、水土流失、水源涵养等的影响密切相关,并有着十分重要的全球气候环境指示性意义。“这个区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已经成为重大地学前沿问题和国际学术界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开展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研究的天然实验场。”王根绪说。

  在他看来,山地是地球陆地系统中具有显著高度的多维地貌单元,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多圈层相互作用最为复杂、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服务与屏障功能最关键的区域。山地是地球生命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和强烈的地区。由于山地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潜力、“水塔”效应、生态屏障功能等方面的重要性,使得山地研究成为陆地系统研究关注的重点。

  此外,由于山地表层系统具有多种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组成部分和不同环境交错带,对变化环境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特点,使得全球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植被带谱的分布格局和演替进程等的影响更加显著,导致山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适应性抉择更加迫切,因而,山地表生过程已成为当今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

  王根绪认为,开展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研究,有助于系统理解地球表层各圈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机理,深化对地球表层系统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可进一步明晰现代地表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在维护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减缓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有关水、土、气、生各要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综合体时空变化规律的认知和模拟方法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实验室

  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针对的山地环境领域是山地所两大重点学科之一。

  据介绍,实验室的定位是立足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以山地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山地环境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生态的响应与适应等重大科学问题,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山地表生过程与作用机理,提出山地环境保育与生态调控对策,力争为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王根绪介绍说,近年来,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面向我国山区工程安全和生态建设的战略需求,立足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开展了大量山地环境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为国家山地环境保育、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据介绍,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除了拥有完善的室内分析设备设施以外,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还具有分布在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的不同类型野外观测台站,从青藏高原面上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申扎站和长江源区的江源站,到长江上游针对山地森林的贡嘎山站、王朗站,以及中游农田生态系统的盐亭站,和针对流域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的三峡站等。这些野外台站都拥有固定的观测试验设施和人员队伍,其中两个国家野外站、两个院级野外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为对象的山地综合研究的野外观测、试验和室内实验与模拟的研究平台体系,这种山地环境类型齐全的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配套的网络体系,对于开展山地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科学探索至关重要,是难得的技术支撑条件。

  力争实现5大突破

  对于未来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王根绪有着自己的规划,“未来,我们通过集中实验室优势学科力量,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实现5个方面的科技突破。”

  这5个方面包括:山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关键生态功能效应研究;在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水文过程预测与水沙调控模拟;长江上游水环境演变过程与调控对策;三峡库区关键环境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

  回顾过去的2014年,王根绪指出,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围绕所“一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和特色研究所建设,着力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实验室的学科建设,着力推进重点科研任务和成果产出,着力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王根绪告诉记者,未来,实验室将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力争在“十二五”末,实验室固定人员达到85人,流动人员110余人;引进“百人计划”2~3名、培养1~2个杰青和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形成专业配置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创新活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山地环境研究团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