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海归潮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海归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怎样的环境能让他们安心在中国发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博士一直在“贩卖”一个观点——吸引海归的关键是如何区分筛选真正需要的人才,付出与之匹配的国际市场的价格和后续发展的价格。

  让这位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感到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42号的脚还是穿着37号的鞋”。

  在美国求学、任教20载,王晓东博士对于科学研究关键一环——国内的课题经费管理体制难以理解:目前的国内科研经费都是按项目发下来的,项目的审核细致到每个实验里需要用几瓶试剂,并且明确要求“打酱油的钱不能去买盐”。

  由此出现的一个怪现状是:有的科研院所账上的钱上亿元,但就是没钱发工资、聘助手。

  事实上,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因素难以预见,事先的各种设想最后都会出现偏离,而什么都管得死死的,一个再优秀的科学家浑身是力也使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