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消费者不是“农残检测”实验品

2011.8.25

  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很多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轮番轰炸之下,国人的肠胃和神经一天天变得坚强。当三聚氰胺魅影不散,当瘦肉精死灰复燃,被“喂”11种农药的豆角,又怎么会令人们太过惊诧?食品安全,似乎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更真实的图景里,尽是地沟油、骨汤粉、牛肉膏交织的噩梦。于是,便有了一种无奈的戏谑,“下馆子高危、下厨房才是王道”——可惜,面对嗜饮农药的果蔬,狡黠至此的生计哲学也瞬间破产。总不能亲自下地种菜吧?

  可怕之处在于,一些农民竟对农药深深迷恋。农业商品化发展至今,某些底线性的价值操守日渐模糊。继而,对产量的无度追求、对收益的焦灼渴望,取代了一切。久而久之,种植者可以心安理得地滥用农药,而丝毫不顾给食用者带来的恶果。一旦失去了对同胞的关切、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农业生产便可能步入“损人肥己”的歧途。以致于某些地方有一类传说存在已久,即“农户从不吃自家果蔬,从不吃拿去售卖的‘商品’”。

  人性中的阴暗面难免存在,差别仅在于能否藉外部约束抑恶扬善。农药滥用之乱,当然不可简单归因为部分农民“为利弃义”,而更该追问整套的监管机制因何形同虚设。根据报道,从田间到餐桌,3个流通环节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面对质疑与诘问,有关部门似很无辜,索性宣称自己既“管不住”又“管不全”。此番苦情的陈白后,公众终于见识了职能者的“无能为力”。即便不愿承认,但民众的食品安全确实系于他们手上。

  一方面所谓“农残检测”,长久处于实质失效的状态;另一方面,此类“流程”普遍存在,并在形式上维持着运转。名存实亡的检测只会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协助问题果蔬“漂白”、诱导消费者误判和轻信。也正是有鉴于此,农民才敢于滥施农药、农企才敢于肆意推销。当检测者一声哀叹,以无辜者面目示人,他们应当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诚然,农产品嗜药原因颇多:部分农民知识存在缺陷,尚不懂得何为科学施药;小户种植、零星经营,不易借规模效应控制品质;“散种—收购”的供销模式,使得批次抽检难以对应到具体农户……但是,即便如此,有关部门那句“管不住、管不全”,仍旧刺痛人心。毕竟,这群看似“有心无力”的人,恰是纠正现实错乱的希望所在。一旦他们丢弃职责、安于现状,且百般借口撇清责任,拯救菜篮、净化餐桌又从何谈起?

  一次次,国人肠胃临危告急。且目力所及,你我仍看不到太多改变现状的希望。检测流程不能虚设,消费者不是“以身试药”的实验品。监管者在失去职业耻感之后,从莫名刺耳的推责宣言中,民众心底的朴素期待一次次落空。但是我们仍愿意相信,补救永远都不嫌晚,而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