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祝贺!华人科研团队包揽今日三篇《细胞》最新研究

2019.3.15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3篇最新研究论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三篇论文均来自华人科研团队的主导。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将为各位介绍相关研究内容。

图片.png

▲今日在线发表的3篇《细胞》论文,均有华人学者的主导(图片来源:《细胞》官网截图)

  酵母剪接体结构的关键拼图

图片.png

  施一公教授团队近年来对酵母剪接体的一系列结构分析,让我们对其功能的理解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进一步揭示了处于催化活化状态下的剪接体(B* complex)结构,分辨率达2.9-3.8 Å。该结构不仅揭示了Yju2与Cwc25两大关键因子的功能,还揭示了“分支反应”(branching reaction)的机制。此外,这些分析结果也表明,剪接体在面对不同的mRNA前体时,其构象具有底物特异性。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万蕊雪和白蕊。

图片.png

  相关论文:Ruixue Wan et al., (2019), 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Yeast Spliceosome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Branching,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2.006

  染色体交换的两难

图片.png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的张亮然教授团队与哈佛大学的Nancy Kleckner教授团队在本期《细胞》上探讨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交换(crossing over)的演化意义。从遗传上看,这一步骤能将等位基因重新“洗牌”,带来遗传的多样性。但过去的科学家们也指出,染色体交换可能也会破坏已有的优秀组合,反而带来不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有性生殖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分析角度,在减数分裂的单个细胞核中分析染色体交换的模式。他们发现,为了在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同时避免破坏已有的优秀组合,生物体采用了一种“智慧”策略。减数分裂中形成的配子,要么有非常多的染色体交换,适应多变的环境,要么就有非常少的染色体交换,适应安稳的环境。这一发现进一步解释了为何染色体交换能够带来演化上的选择优势。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是王顺心与Carl Veller。

图片.png

  相关论文:Shunxin Wang et al., (2019), Per-Nucleus Crossover Covari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2.021

  用声音和光治疗阿兹海默病

图片.png

  麻省理工学院的蔡立慧教授团队在2016年发现,40赫兹的光能够激发大脑的γ脑电波,减少小鼠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40赫兹的声音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在小鼠疾病模型中减少海马体中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提升它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小鼠大脑内行使“吞噬功能”的小胶质细胞水平有所上升,血管的直径也有所增加。研究人员们指出,小鼠可能就是通过这两种机制,清除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这项有趣的发现能否应用于人体,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如果取得成功,它无疑将改写阿兹海默病的治疗格局!

图片.png

  相关论文:Anthony J. Martorell et al., (2019), Multi-sensory Gamma Stimulation Ameliorates Alzheimer’s-Associated Pathology and Improves Cognition, Cell,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2.014

  我们再次祝贺这些学者们能够取得重要科学进展,也期待未来听到来自华人研究团队的更多动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