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能力培育比成果转化更重要

2011.3.15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委员谈科技创新能力”记者会上,有记者在提问时称,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对科研创新活动中“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导向”提出质疑,认为这对创新能力建设并不是非常有利。

  有委员认为,即使在偏应用的工科领域,很多基础的前沿性研究也不是为了成果转化。因此一味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甚至有可能对其研究造成伤害。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委员表示,创新是一个生产函数的变动。研究本身就是要投入应用的,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完成创新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科研的产出,最终都要在社会中进行应用,通过实践来证明其价值。

  针对目前高校及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邬贺铨认为存在多方面原因。

  首先,很多选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同时学校和研究院所目前普遍追求的是论文发表,不能将这类成果马上用于生产。加之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不足,拿到成果后也很难实现转化。

  其次,大部分企业急功近利,希望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拿出来的成果马上就能生产,而缺失了重要的中间试验等环节。这一方面造成转化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使科研单位只希望“转产品”而不“转技术”。由此,企业即便能够做出产品,其寿命周期也会比较短,技术创新能力则并没有真正形成。

  因此,邬贺铨建议:“与其谈科技成果转化,不如更多地谈技术创新能力培育。通过高校、研究所跟企业结合,能够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出来,这才能真正达到目的。”他认为,简单把半成品交给企业,可能很难实现转移。

  具体而言,邬贺铨认为从科技创新研发一开始,企业就要派人加入研究,这样会使双方的转接较为容易。除此,需要中介机构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并帮助双方解决成果转产中的问题。邬贺铨进一步强调,这个过程并非只是简单涉及到企业和科研院所两方,政府也可以起一些作用。

  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马大龙委员认为,成果转化可以被看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但并不是科技工作的全部。基础研究等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工作,马大龙认为不应偏废一方面而过度强调另一方面。

  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关于“基础科学研究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一提问时,马大龙表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一个源头,也是整个科技工作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别是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当中,作基础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重要成果。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没有这样的积累,我们国家的原始创新、我们国家的科技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马大龙说。

  在提及“十二五”期间如何作好基础研究时,马大龙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表示,现在的教育不利于基础研究,也不利于原创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工作。

  对于人才培养的问题,邬贺铨表示很多学校的定位好像有问题。“大多数学校应该是面向企业的,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但是很可惜,好像多年来我们很多工科大学没有把这个口号提得那么响亮。”

  另外,邬贺铨还补充说,与他上大学时去企业和运营单位实习不同,现在很多工科学生只在计算机上做“实习”,根本没有到企业去。不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也使他们很难有创新思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