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全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2020.9.29

 根据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 837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 561亿m³,平原为2 276亿m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 527亿m³,其中山区为1 966亿m³,平原为1561亿m³。另外,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 g/L)多年平均为276.72亿m³,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 g/L)多年平均为121.51亿m³。
 
  (二)区域地下水质量状况。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进行区域评价。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捉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如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可饮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务省地下水分布面积的90%以上,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差。
 
  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我国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全国约有7 000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三)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控制。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自西向东的昆仑山一秦岭一淮河一线,既是我国自然地理景观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此线以南地下水资源丰富,以北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
 
  1.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数量。
 
  地下水资源南方比北方丰富。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6 094亿m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69%,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 991亿m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56%。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2 743亿m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31%,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 536亿m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44%。
 
  山区地下水资源多于平原区。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 567亿m³,可开采  资源量每年为1 561亿m³。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6 668亿m³,可开采资源量(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每年为1 966亿m³。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26个地下水资源区。从各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来看,以珠江流域和雷琼地区丰富,其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每年每平方千米补给量)分别达32.2万m³和41.5万m³;长江流域平均补给模数为14.8万1713,其中洞庭湖流域达23.1万m³;华北平原补给模数在5万m³左右;西北地区小不足5万m³。
 
  2.不同类型地下水资源数量。
 
  地下水赋存于不同的含水层之中,根据含水层介质性质和赋存状态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兰种类型。
 
  (1)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平原、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的松散沉积地层中。孔隙水在开发利用上占主要的地位。孔隙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 810亿m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 686亿m³。
 
  (2)岩溶水:赋存于不同埋藏深度的碳酸盐岩层的溶洞、溶隙裂隙中。岩溶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 116亿m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870亿m³。
 
  (3)裂隙水:主要蕴藏于丘陵山区的基岩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中。裂隙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4 308亿m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971亿m³。
 
  3.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多层性。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交替循环并埋藏较浅的地下水,通称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浅层承压水;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赋存下来的、埋藏较深的、与现代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交替循环较缓慢的地下水,称为深层地下水或深层承压水。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多层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分层开采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4.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各大平原和盆地是地下水资源的富集区。其中松辽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达2 045亿m³,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22%,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 082亿m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31%。
 
  (四)我国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与第1次评价成果(1984年)比较,地下淡水资源有如下变化趋势:
 
  (1)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122亿m³,可开采资源量减少56亿m3。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242亿m³,可开采资源量增加643亿m³。
 
  (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平原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228亿m³,可开采资源量减少309亿m³。山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348亿m³,可开采资源量增加896亿m³。
 
  (3)单位面积可开采资源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每年每平方千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已由15万m³减少到6万m³,其中南方平原区为17.8万m³,山区为6.4万m³;北方平原区为6.6万m³,山区不足2.5万m³。
 
  (五)地下水资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据44年系列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总体上华北地区、辽宁、吉林、广西北部、四川中部、贵州、云南东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使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
 
  (2)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如北方平原地区,由于山区修建多级水库,层层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游河道断流,河流对地下水的人渗补给量大幅度减少。另外,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和灌溉定额的逐步降低,也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回渗补给。
 
  (3)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变化。北方一部分平原地区,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包气带厚度和结构的变化,使包气带入渗系数变小,而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km²。
 
  (5)评价精度明显提高。新一轮评价成果充分利用了近20年来的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资料。主要包括:1995年完成的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成果,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km²面积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年来的地下水长期动态监测资料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