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视频:揭秘施一公的超级实验室

2015.10.12

   最好的时光在最好的时代,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当代中国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最好的舞台。在科技创新中,国家各学科领域的一批顶尖实验室发挥着关键的先锋引领作用。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超级实验室》,带您走进中国顶尖实验室,一睹追求卓越、勇于超越的大国科学家风范。

   生物学家施一公带领团队,用短短7年时间,接连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世界级重大突破,快速进军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前沿,今天的【超级实验室】我们就先来走进施一公的实验室。

   今年9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剪接体”的结构,这震动了世界生命科学界。

   这项重大成果,出自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领军人施一公,曾放弃世界著名大学终身教职和美国国籍,全职回到母校清华任教。

   回国第二年,他就瞄准了结构生物学最值得期待的研究之一——解析“剪接体”结构。在生命运行遵循的“中心法则”中,遗传物质DNA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转变成为蛋白质,维持生命活动。这其中,第二环节的剪接体,是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人类35%的遗传紊乱都与它的功能失常有关,甚至包括一些种类的白血病和癌症。

   在“中心法则”中,对第一步和第三步的结构解析,已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第二步的剪接体结构解析被公认为难度更大。而此时,施一公团队只有3名“85后”博士,平均年龄才27岁。

   那段时间,团队生活单调得只有“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为了“驯服”动态、多变的剪接体,国家支持清华引进世界最大的冷冻电镜系统,它能把样品冻结,更易于观测。终于团队在3.6埃,相当于人头发丝百万分之一的距离,在世界上第一个揭开剪接体的原貌。

   如今,施一公实验室的课题,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和“肿瘤”作对手,研究抑制肿瘤的因子,将成果转化为抗癌新药应用临床实验;他们也是“老年痴呆症”的敌人,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的γ-分泌酶的结构,未来可能据此研发治疗药物。

   回国工作的8年间,施一公还用自己的影响力,面向全球招揽了80多名世界顶尖的优秀科研工作者,放弃国外教职,回国内全职工作。国庆节前夕,他刚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有人担心,繁杂的行政工作是否会影响科研精力的投入,但施一公却有承诺:教学和科研不能丢,每年100节课,雷打不能动;重大科研课题必须投入每年大约一半的时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