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让小龙虾、对虾染病的元凶找到了

2024.1.23

  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微孢子虫研究团队首次发现虾肝肠胞虫能够感染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并造成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和肠道的组织损伤。日前,相关研究以“虾肝肠胞虫在克氏原螯虾中感染增殖:预警小龙虾和对虾养殖”为题,在《水产养殖》在线发表。

  A.小龙虾外型无明显病征。B.小龙虾解剖图。C.小龙虾肝胰腺萎缩发白受损伤。课题组供图

  虾肝肠胞虫是甲壳类动物的二类疫病病原,不仅会感染克氏原螯虾,还会感染对虾,对相关养殖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虾肝肠胞虫主要感染的是凡纳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它会引起对虾生长迟缓综合症,严重影响对虾养殖周期和经济价值。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既破坏养殖环境稳态,又易与弧菌、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合并感染,导致对虾大批量死亡。虾肝肠胞虫在对虾育种、育苗体系中不易清除,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该研究发现,从凡纳对虾养殖塘中捕捉的共栖野生克氏原螯虾,均排白便,其肝胰腺、肠道及白便中存在大量的微孢子虫孢子,且肝胰腺和肠道发生萎缩,上皮细胞脱落。该团队利用微孢子虫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的微孢子虫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微孢子虫为虾肝肠胞虫。利用透射电镜对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肝胰腺细胞被虾肝肠胞虫感染。本研究系首次证实虾肝肠胞虫能够感染克氏原螯虾。

  全球水产养殖业中,凡纳对虾的养殖规模最大,我国产量占全球的1/3。除了凡纳对虾,克氏原螯虾也是我国的规模化养殖水产。2022年,我国凡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约为210万吨和280万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凡纳对虾养殖区域有重叠,甚至有很多对虾养殖塘是由克氏原螯虾养殖塘改造而成。克氏原螯虾营底栖、擅攀爬的生活习性,使其很容易携带和传播虾肝肠胞虫到不同的养殖池或其栖息地,造成不同水域的交叉感染。该研究为对虾养殖过程中防控野生克氏原螯虾传播虾肝肠胞虫提供了依据。

  据悉,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凌冰鑫与博士研究生吴玉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副教授陈洁、教授周泽扬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元为本研究提供了帮助。

446158_202401231722541.jpg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3.740457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