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学诊断有的放矢 分类施策事半功倍

2018.6.15

  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但一些工业区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已遭到污染,这些污染土地该怎么办?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提出,科学诊断和有效管控大型工业区转型再开发土壤污染风险,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对大量工矿企业用地进行转型再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工矿企业关闭搬迁后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凸显,环境安全隐患突出。

  桃浦地区,曾是上海首批化工工业区之一,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桃浦经过一轮又一轮转型升级,如今,成为上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桃浦在转型之路上,也遇到了重污染土壤修复的难题。

  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面临四道难题

  黄沈发长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他认为,我国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面临四道难题。

  首先是场地环境条件复杂,导致在场地污染精准识别上存在一定难度。工矿企业用地的土层结构人为干扰程度强烈,硬化地面下均有一定厚度的杂填土层,且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关闭的工矿企业自身生产历史往往较长,遗留场地污染物长期累积,且多因子复合叠加;土壤地下水污染隐蔽性强,污染物空间异质性高,传统布点采样随机性大、实验室分析周期长、调查监测费用高。

  其次是技术方法不健全,导致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和包气带多介质中迁移降解过程,人体健康风险暴露途径判断,评估模型关键参数取值,地质环境差异性等方面尚缺乏科学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

  再次是治理修复难度高,污染场地安全利用技术支撑不足。我国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等研发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与治理修复实践中,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及应用成本较高,常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另外因城市建设再开发土地流转周期紧,对污染场地普遍采用“大开挖”的治理修复模式,二次污染风险大。

  最后是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场地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污染状况家底不清,尤其是对工矿企业用地历史变迁及生产运行状况等基础信息掌握不全,对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的监控预警体系缺失,城市用地规划与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脱节,潜在污染场地风险管控难度大。另外,一些早期已开发的原重污染行业遗留场地,将可能成为今后城市环境安全监管的盲点。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控并分类施策

  黄沈发介绍说,桃浦工业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聚集了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涉及化工、医药、印染、电镀、农药、危化仓储等重化污染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上海的重污染地区。2013年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参与了桃浦地区生态环境综合修复。通过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场地污染风险,采取“风险管控,分类施策”的治理修复策略,创新应用安全高效修复技术等方式,共同推动落实土壤生态修复工作。

  黄沈发表示,上海桃浦工业区在转型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为上海甚至全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地块治理样本。

  他详细地介绍道,桃浦地区是具有30多年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基地,企业用地错综复杂,重污染行业众多,区域性整体转型再开发,且地处高度城市化地区,其污染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难度极大。在调查评估阶段,历经了“区域排查—企业筛查—初步调查—详细调查—风险评估—地块补充调查与评估”过程。专家团队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技术调查和多阶段建模评估发现,桃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范围广,污染物水土耦合,部分地块严重超标,局部污染物已达潜水含水层底部,重金属、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大多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出现。

  专家团队综合考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规划用地功能、区域环境条件及地块开发进程等因素,论证确定了“风险管控,分类施策”治理修复策略。首先,按照经调查评估确定的区域污染底图,对“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用地功能及其控制性详规方案进行规划调整,将部分高风险场地调整为城市景观类、市政配套设施类和商业服务类等非敏感性建设用地。其次,针对不同用途功能设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目标,如对规划的停车场等用地设定风险控制的修复标准,而规划的学校、居住区等敏感性用地则按照清洁土要求进行污染物去除修复。最后,对于异位处置的污染土采用“区域土方平衡、就地消纳利用”方案,分类设定再利用方式的风险控制标准,经治理达标后实现资源化安全再利用。

  此外,对于核心区受污染的地块按照“风险可控、技术可达、经济可行”的原则,专家团队选择治理修复模式及相应的修复技术。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工程规模试验确定本土化技术应用的工艺参数,治理修复技术应用到了固化稳定化、冒封阻隔、氧化还原、生物与微生物、气相及多相抽提等多种处理工艺和原位异位组合方案,以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

  黄沈发认为,我国在大型工业区转型再开发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复杂场地环境精准调查与污染甄别、污染场地环境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复合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状况高精度、全覆盖的快速诊断能力;本土化参数数据库的完善;低影响、低扰动且经济高效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等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