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八届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在厦门隆重召开

2013.5.17

大会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厦门大学陈晓东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介绍了当今微流控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

96559_201305180259266.jpg

南京大学院士陈洪渊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带来了题为《微纳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研究》的报告,在报告的开始陈院士对目前取得的成果做了简单的介绍,他说,微-纳流控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科技前沿领域,是生命科学、化学科学与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微纳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以及流体力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从基础理论、方法学研究和系统发展及应用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开展微纳流控学的研究。随后陈院士介绍了“十一.五”重大项目《微-纳流控生化分析集成系统的研究》的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考虑:(1)引 入:纳米和仿生概念;(2)结构:从微流控到微-纳流控;(3)设计:从孤立单元到集成体系;(4)对象:从模式分子到细胞。最后达到流体可控以及功能集成的理念。

   陈院士对项目的研究进展、主要成果以及水平做了介绍,经过四年的努力,项目建立了一系列微-纳流控芯片加工技术平台;发展了一系列芯片表面修饰与细胞图案化技术;建立一系列有创新性的微流生物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仿生微-纳流控芯片系统;纳流控分析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研 制了一批有开发背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器件和仪器装置,并且微纳流控平台在细胞分析和分子诊断等实际体系中进行了成功应用。最后陈院士对于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在完成了十一五项目的目标后,十二五期间需要大家进一步思考该新兴学科向什么方向发展,设定更为宏伟的目标。

96559_2013051802401715.jpg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 张玉奎院士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张玉奎院士介绍到蛋白质组学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目前定性方面还有60%到99%的没有实现,包括基因编码蛋白等等,因此,我们在定性方面的研究还 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定量方面,目前开发的仅有30%对于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家讨论最多的。随后张院士介绍了关于样品制备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 联质谱分析和数据挖掘出各种方法。在最近的工作中,为了提高定量精度和准确度,已经开发出一些新的方法和综合平台。张院士介绍了双室C18固相萃取装置设 计,这个设计可以同时执行样品的变性、还原、烷基化、消化、标签和脱盐,在变化过程中加入制备样品的可以被最小化。通过分析碎片离子高分辨率质谱仪,蛋白 质组定量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CV)分别降低到5%和15%。所有上述方案已成功应用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均明显改善,有利于找到的 潜在生物标志物。

96559_201305180258472.jpg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来自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与生物效应》的报告, 首先江院士介绍到,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及其生物效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反 应活性,在纳米过滤、催化、吸附以及絮凝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纳米媳妇材料、纳米催化和氧化还原材料的发展,为环境中有毒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提供了 高效、价廉的反应途径和分离介质,以成功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可以实现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锁定和去除。另一方面,随着人工纳米材料的大量合成和广泛使用,它 们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介质。但是,人工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和毒性效应还不清楚。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和毒性效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为有效防范 和降低纳米颗粒进入生态环境系统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最后江院士对纳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96559_201305180240177.jpg

厦门大学教授陈晓东

  厦门大学陈晓东教授同样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中陈教授指出:喷雾干燥是一种常规的技术,从水乳液中生产干燥的颗粒。它的规模不同,从每小时几克到每小时几十吨的速度干产品。该技术的产率是非常高的,用于一些湿法生产功能颗粒。

  它的一个技术缺点是雾化系统产生宽范围的颗粒大小。大小不同的颗粒按照不相同的轨迹在干燥室内部排序。各部分颗粒的热量和水的化学反应史是不同 的。产生的粒子之间的形态也相差很大。即使是已被广泛用于科学和产品开发的小型实验室喷雾干燥器也有类似的问题,同样问题也出现在大工业干燥器上。在科研 实验室需要制造出大小、形态、轨迹一致的干燥颗粒。这将需要更明确的科学得出结论,去理解粒子形成的基本面。在这里,一个独特,可靠的系统被描述在一个单 一的流单分散液滴生成,然后在与热空气接触,进行快速固体颗粒的液滴转化。这个系统是非常有效的,能产生非常均匀的颗粒。在这次演讲中,主要介绍液滴生成 机制及操作规则。目前已经广泛的展出了样品。最终,规模化生产均匀颗粒类似的技术将在此领域呈现更大兴趣。

  本届大会还设有优秀墙报展,各大仪器厂商纷纷展示其在微全分析领域的最新技术及相关解决方案。

96559_201305180240175.jpg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96559_201305180258473.jpg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96559_201305180240171.jpg

AB SCIEX

96559_201305180240178.jpg

海洋光学

  欲了解更多关于本次会议的更多信息,请关注分析测试百科网的后续报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