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监测数据屡屡造假 咋就不长记性?

2017.4.17

  在环保领域,监测数据的造假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每次曝光总能引来一阵议论。曝光、查处、再曝光……进入这样的循环,不是环保部门所愿,但破解之道在哪里,却似乎一直缺乏明确的答案。

  “天津、廊坊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出现在环保部督查情况中的这句话,又透着怎样的信息?

  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屡屡发生

  环保部6日继续发布空气质量机动督查情况。7个督查组共检查175个敏感点位,发现问题87个。其中,保定、邢台车用油品超标严重;天津、廊坊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基层政府对重污染天气响应工作重视不够、预案落实不到位。

  一句“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道出复杂内涵。无疑,在一些地方,已经是接连出现类似情况。

  环保部指出,天津市耀皮玻璃有限公司在线监控系统“用户参数修改记录”中尘度系数被人为修改,经与设备生产厂家联系,已初步判定该企业涉嫌监测数据造假。廊坊市三河市燕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重污染响应期间仍在开工生产运行,在线监控却不正常运行,规避监管。

  2015年6月,环保部披露了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将监测探头拔出、人为干扰采样装置、将监测导线接入办公室随意篡改数据……这些企业所干的事,令人瞠目。这是环保部首次披露监测数据造假案。首次披露的背景,其实很容易解读,当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规定了罚则。

  2015年12月,环保部更是印发《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为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提供了判定依据。

  7起监测数据造假事件的11名责任人被行政拘留。这可视为与新环保法的互动,是对新环保法“有牙齿”的最好说明。

  不过,现实还不能让人乐观。

  今年3月15日至18日,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多地环保部门继续对18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督察组发现,一些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如石家庄市鹿泉区曲寨水泥有限公司三号窑烟气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擅自修改仪器参数,临汾市隆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线监控数据异常。

  为啥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地造假

  每日经济新闻曾披露: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这些案例受到了较为严厉的处理。但公众很快感觉到,风波过后,一切照旧。相关造假行为还是不断发生。

  2016年6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通报了两起环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2016年3月,在杭州市“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中,两家涉嫌在在线设施上弄虚作假的企业被查处。

  山西省则出台文件,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实施细则进行规范,明确17种篡改监测数据、14种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在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环境数据造假屡禁不止的根源是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某省专门负责监管这方面的领导就指出企业环境数据造假的成本就80-100元,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环境处理成本,差距巨大,部分企业就会铤而走险。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建议,当前对环保数据造假处罚的依据有了,但对污染源监测数据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容易让数据造假者钻空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杜绝数据造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标准,明确处罚依据,让环保数据造假者无可辩驳。

  值得注意的是,被曝光造假行为的绝大多数是企业。但问题在于,企业的数据造假,也令环保部门的数据“被虚假”。

  凭借失真的数据去评判治污状况,结果可想而知。而一旦个别地方的环保部门“乐见”企业进行数据造假,那由此而形成的“默契”可谓一场灾难。

  视点

  遏制造假风气

  要双管齐下

  当下,专家建议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通过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整治数据造假产业链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整治合力。

  马军预计,未来对数据有直接监管、监测权的省一级环保部门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不过,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刘青提醒,对于造假行为,必须严惩,同时,也要对地方考察指标做出改变。惟有两策并举才能遏制住造假风气。单纯处理容易,但难以根治。这也是造假现象一再出现的原因之一。

  刘青认为,数据造假事件屡屡出现,说到底,是某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大原因是,地方政府主导性意志强。当前,保就业、保GDP的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叠加起来,容易让一些官员对环保工作有所懈怠。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