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位相变化主导中国东部降水变化

2017.8.30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降水持续减少,呈现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却呈现增加趋势,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尺度变化表现为“北方减少,南方增加”的空间分布格局,即所谓的“南涝北旱”型。针对这个问题,过去的研究发现,这种“南涝北旱”的年代尺度降水格局可能与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PDO)具有密切关系:当PDO处于暖位相时,华北对应高温、少雨和干旱时段,长江中下游多雨;反之亦然。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亦具有影响。然而,PDO和AMO与中国东部年代尺度降水变化联系的机制还不甚清楚,对它们相对作用的研究还很薄弱。

  基于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杨庆和研究员马柱国等利用CLIVAR干旱研究工作组发布的年代尺度海温影响气候变化的数值试验研究发现,PDO主导了中国东部年代尺度降水的分布格局,而AMO对这个格局的产生具有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它们对中国东部年代尺度降水分布格局的协同作用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位相组合,即当PDO处于暖位相时,“南涝北旱”的基本格局形成,这时,AMO的冷位相加强了这种分布格局的产生,而AMO暖位相则起到了削弱的作用,反之亦然。

  PDO和AMO的协同作用通过对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而作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代尺度变化,对中国东部年代尺度降水“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分布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关论文发表在J. Climate上。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