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作发《自然》,他填补了国家这项研究的空白

2023.8.03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56.shtm

在四川山林里邂逅大熊猫

驾驶无人机在野外穿行

沿河西走廊一路驶往祖国边境

......

未知和惊喜是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冯禹昊

在北大读博的关键词

进入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以来

从懵懂迷茫的科研新手到

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

填补国家尺度森林碳收支模式研究的空白

再到参加科技部基金委国家重大项目2项

参与编写专著2部

担任3本SCI期刊审稿人

冯禹昊经历了精彩的博士时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今年是他在北大的第六年

他和生态学的缘分,还将续写

64cb357de4b0e807c6f8ad39.png

从未名湖奔向山川大海

“在野外的工作总是喜忧参半,有时候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有时候又需要面对恶劣的环境。”

冯禹昊所在的课题组有个老传统:进组前,方精云老师会请新加入的学生吃一顿饭。组里的师兄师姐们戏称,“方老师这是要考察一下你的饭量,吃得越多,在野外工作体力才越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生态人,强健的体魄格外重要。为了得到最原始的数据,冯禹昊每年有六分之一的时间会驻扎在野外。如今,他已经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64cb35b2e4b0e807c6f8ad3b.png

在青海门源,冯禹昊(左二)和同学们做完草地群落调查后拍照留念

64cb35c0e4b0e807c6f8ad3d.png

在新疆喀纳斯,冯禹昊(左一)在做树芯和土壤样本的整理记录

冯禹昊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回想大四那年,茫茫大漠、风沙尘土成了他的独家记忆。那时,他跟随师兄师姐去到西北进行了第一次野外调查。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开着车从河西走廊一路到塔城,途中看了甘肃的黄沙也尝了哈密的瓜,追着落叶松林的足迹走,观察当地的落叶松林生长情况,并对树高、粗度等信息进行最基础的统计。去到过最远的地方离国界线只有两公里,抬头便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哨兵。

冯禹昊最喜欢的是在野外飞无人机,他享受那种逐渐向森林深处飞去,探访无人秘境的未知感。来到北大读博士的第二年,冯禹昊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在四川偶遇了野生大熊猫。上山过程中,他发现远处似乎有两块绿色的“石头”,用无人机飞进树林中一看,山谷中竟有一片黑白。后来才意识到那是一群野生大熊猫,惊喜瞬间抵消了疲惫。

64cb35cee4b0e807c6f8ad3f.png

  ?

除了美丽的风景和意外的邂逅,与野外调查经常作伴的,还有恶劣的环境和难以预测的风险。比如海拔和含氧量的变化总是会在初到高原和离开高原时困扰他,森林中的各种虫子会在不注意的时候对裸露的皮肤发起进攻,来时的标记总会在返回时找不着……

喜忧参半的野外调查生活构成了冯禹昊博士生涯的主色调,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走进生态学、了解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热爱生态学。

在研究地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对地理学的兴趣,来自于孩童时期的望远镜,从那之后,我就和地理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小时候的一次生日,冯禹昊收到了一份独特的礼物——一个天文望远镜。彼时的他常常会跑到小镇的山坡上用望远镜看夜空,遥远的星辰大海让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地理学的种子。这份探索未知的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一直保留至今。高中时出于对地理的兴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而且一直保持着文理双科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地理信息专业。

本科期间,扎实的编程能力让冯禹昊一直在不同的项目中游刃有余。但随着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他也渐渐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究竟是继续做工程类项目还是转向科研类项目?工程类项目侧重于实践,容易上手但创新性不高;科研类项目要求理论创新,充满新意但极富挑战。在反复的思考和与前辈们的沟通中,他给了自己的一个答案——向未知的领域出发!

64cb35f0e4b0e807c6f8ad41.png

  ?

正是这时期的抉择,让冯禹昊与北大结缘。大三的时候,冯禹昊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师从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方精云院士,并参加了直博生的选拔。然而,在成为博士生的第一步,冯禹昊就被绊住了脚。直博面试需要随机抽取题目进行文献翻译,由于本科专业的影响,他下意识地将“plot”翻译成了绘图,而实际上,“plot”一词在生态领域中指的是样方。冯禹昊以为自己将与这个宝贵的名额失之交臂,但好在有惊无险,他仍然凭借出色的表现通过了选拔。这个“小插曲”让冯禹昊将这次机会视若珍宝,也不断激励着他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多一分小心,多一分严谨。

64cb35fde4b0e807c6f8ad43.png

  ?

没有“参考答案”的科研生活

“从本科到博士的转变中最难适应的点,就是所有的答案都消失了,我只能从零开始探索。”

虽然本科期间数次登上科研比赛的颁奖台,但刚开始博士生涯的冯禹昊还是感到无所适从。 “之前都是老师手把手带着你做研究,到了博士阶段后,老师不会带着你,但是却会观察你。”组里人才层出不穷,有师兄已经是院士,平均五年就会出一个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组会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开玩笑说,这把椅子是院士坐过的。

师门氛围融洽,老师和同学们经常一起讨论科研问题,关注前沿学术动态。方精云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让他迅速成长。通过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冯禹昊和师兄合作发表了数篇论文,也慢慢适应了自己的博士身份。

64cb361ae4b0e807c6f8ad45.png

  ?

2022年,冯禹昊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该论文解决了长期以来森林事迹经营生产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球森林恢复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谈到这篇文章的选题来源时,他说了一个关键词——传承。冯禹昊的导师方精云院士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碳的学者之一,多年来一直在碳领域不断深耕,他希望将导师的研究再推进一步,为国际碳中和作出贡献,因此就选择了和碳相关的课题。

在和一位国外学者进行沟通的时候,冯禹昊的研究遇到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如果按照国外学者的建议,之前的很多结论都将被推翻重来;如果按照先前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论文则可能无法获得国际学界的认可。学术道路上总是面临着四处碰壁的窘境,但好在总有转机。“那段时间我的状态很差,工作的时候明显心不在焉。”方精云老师觉察出他的情绪低落以后,问明其中的原因,并召集该领域的老师们为冯禹昊出谋划策,最终决定坚持原来的研究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研究的论文最终在Science上成功发表。

64cb362ae4b0e807c6f8ad47.jpg

  ?

“我的导师总是能给我带来十足的安全感,他虽然不会提供细节方面的技术支持,但总能在重要决策时为我指明道路。”每一次在左右为难中的坚守,都成为了冯禹昊在学术道路上积攒的信心与冲劲。迷雾重重的未来充满着未知的挑战与乐趣,他也会一直带着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激励,努力把路越走越远。

用所学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我对学术的热爱来源于我所研究的东西是能够造福于生态、造福于人类的。”

只有能“出口”,生态学研究才有意义。看到自己或组里的研究能够被落实成具体的政策并实施,是冯禹昊最开心的事。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热浪干旱……这些宏大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能被逐步拆解,从而找出背后蕴含着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和研究方向。只有当他们负责研究的生态问题最终成为提案并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时候,才是这一课题真正完成的时候。

当谈到获得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感受时,冯禹昊说,“我只是比其他人多了一点幸运而已。”因为除了他之外,还有很多奋战在“一线”的生态人:他们有人坚守在不易出成果的领域,即使四五年没能发出一篇文章;有人连续七年关注一个生态问题,写出多达1200页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有人长期待在野外,为了采集数据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生态人默默无闻,走出一条条无人探索的路,探求一个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用自己的学术生涯推进了“恒久远,永流传”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汇编,为后来研究铺设新的道路。

64cb3659e4b0e807c6f8ad49.png

  ?

64cb3665e4b0e807c6f8ad4b.png

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冯禹昊(右一)和同学被大雪中断了采样返回驻地

“继续努力,早日成才”是方精云院士对冯禹昊的激励,带着这份嘱咐,他还会坚持投身科研。博士还不是冯禹昊的终点,他为自己定下了继续攻读博士后的目标,他的未来,还将和生态学续约。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