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市人大代表董进: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

2024.1.25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642.shtm

“面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强制性要求进口商品披露碳排放足迹,并根据碳排放量征收不同税费,我们必须抓紧行动应对。”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建议,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北京率先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帮助我国更多低碳商品提升碳足迹数据的可信性,增强全球竞争力。

65afbe1ee4b03b5da6d08142.jpg

  ?

董进

2023年10月1日起,国外相关地区的“碳关税”调节机制启动试运行,从境外进入该地区的特定产品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产品覆盖范围包括钢铁、铝业、水泥、化工等行业。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相关产品进入该地区时,需要提供碳排放数据,并且为商品制造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交税。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绿色、减排,越来越多的商品早已实现了低碳生产。但由于出口商品涉及主体多、产业链条长、信任度低、数据量大等因素,商品碳足迹核算存在认证难、核验难等情形,这些商品的低碳排放数据很难获得外方认可。

董进表示,区块链具备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低碳商品产业链上从生产、运输、消费、回收等环节中每一步的碳数据都通过区块链存证、共享,就可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精准追踪、锁定。此外,区块链还有利于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合作,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进而放大数据要素的价值。

董进建议,北京应当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数据要素集聚高地的优势,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让海量的商品碳排放数据信息实现安全、高效地汇聚、流转、存证,帮助它们更好地获得国际认可,进而畅通全球。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