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政策的盲点,凭借家长权力、金钱、关系的潜规则,使同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种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奋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为“被学习”的学生群体,他们的任务是读书、做题、考试,考出好成绩,至于个人的发展、如何发展,基本上是家长的事情。家长在谋划着子女发展的路径。学生需要的是循规蹈矩,听老师的话,跟家长走。他们还需要创造、创新吗?

  再次,机械的考试内容泯灭了学生的灵气。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来,考试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的思维训练进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纪以来,有些省对高考内容作了一些改变,但无根本的变革。高考内容、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追求目标。

  笔者始终认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以语文考试为例,只有突出基础知识,突出阅读理解,突出表达,突出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多读书、读经典,不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