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协冯长根:学术交流也要回归本位

2007.6.22
“在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质量面前应该人人平等,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术论文,在学术交流中真正产生思想碰撞。”6月19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合肥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发人深思。
 
中国科技发展正进入新的跃升期,科技工作者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参加各种交流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情况大为改善。但从科技界整体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学术浮躁和不端行为引起了社会广泛忧虑。
 
学术交流要诚信
 
有专家提出,在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中,科技失信现象较为普遍,学术会议成了旅游活动。而这使得学术交流流于形式,缺乏高质量的思想碰撞,缺乏“无形学院”式的非正式沟通与高水平学术交流。
 
“交流是学术的生命线,学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为同行所用、所参考,这也是学术思想发展的必要过程。”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认为,交流是凝聚学术同行、逼近学术真理以及促进创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很多科学家时常会抱怨学术交流效率不高、内容空泛,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要素之一,科学家自身对这种现状也应负有一定责任。一些科学家对学术会议不屑一顾,或只顾自己作报告,而从不听别人作报告,更有甚者有出场费才愿意到会出席。这都让学术活动尊严丧失。
 
究其根源,杨文志直言不讳地指出,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往往不能纳入科学研究计划中,特别是一些出于兴趣的学术交流更无法进入计划,在利欲追逐的心态下,真正有创新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数量极少。一些会议已经不完全是神圣的学术殿堂,而成为缺乏学术质疑、缺乏学术争鸣、缺乏学术批判的“走形式”。这使得一些学术组织及个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不翼而飞,学术活动常常是成功的“学术明星”的表演活动。
 
目前,我国每年都要举办上万个学术交流活动。“从这样一个规模上讲,深入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建设,让交流真正产生作用,对于科学界应该是重大的历史责任。”冯长根说。
 
学术论文质重于量
 
学术期刊和论文可以看作学术交流的平台和工具,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术交流的质与量。与会的专家们认为,发表科技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评估该研究的发现,若读者愿意重复该研究,确定本研究的结论与其资料是否相符,将促进科学的发展。
 
“我国科技界在论文发表上的一些异化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游苏宁指出,很多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为评职称、晋级和评奖等低层次需要,应改变他们的工作和思维习惯,提升发表科研论文的层次。
 
“一些学术机构只认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问学术论文的质量,学位、职称主导下的学术期刊发展前景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术期刊在真正的学者面前,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杨文志说。
 
此外,过度追逐SCI的风气也被与会专家否定。游苏宁把要求发表SCI论文的做法比喻为“沉重的指挥棒”。 “对SCI的追求导致了以单位名义进行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大量发生。而从理论上看,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与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联系,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为现在许多论文的引证中存在大量的作者自引、反引(批评式引用)、合作者和小团体间的‘友情互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罗列式引用’。我们要努力扭转过分追逐SCI的风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游苏宁说。
 
学术生态呼唤和谐
 
记者在会上注意到,本届研讨会没有设主席台,凭论文参会,进行大会交流互动。全国各级学会、有关高校及研究院所的160名与会专家学者不论年龄、不论职称,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冯长根形容这恰为“自由平等的学术理念”。
 
学术生态不仅是一种“生物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李斌说:“在物质环境改善的同时,学术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障碍。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而目前,正是由于过多的政治、经济等外界因素的进入,使得这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受到了破坏。”
 
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Whitesides曾指出:对中国来说,现在很可能面临一个建立(科研)行为标准、目标期望水平和成就标准的关键时刻。
 
要建造和谐的学术生态,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登举建议,学术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具备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并建立合理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且在科研活动中引入“问效问责制度”;此外,还要引入科研诚信制度,为科学家群体找回公信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