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斯音未杳。虽说杰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生长环境,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同样需要大师级人才。回眸世界文明史,每当经济步入腾飞期,都会迎来科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各个时期,更是催生一大批科学、文艺方面的巨匠,如但丁、达芬奇、牛顿、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等。在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但凡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科学文化大发展人才辈出的时代。尽管中国人向来不缺乏聪明和勤奋的品质,但我们的大学却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问题出在哪里?早在2005年,钱老就曾向温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面对“钱老之问”,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否有直面的勇气,并在教改中开出一剂“良方”,不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更关系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少有大师型人才,既受到教育体制机制的制约,也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实非高校一家之“罪”。但如果连育人的最直接参与者都不懂得“争状元”不如“争大师”的道理,未来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改革如何深层次推进,我们依靠怎样的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更遑论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最著名的高校如今在国内享有的是最顶尖的教学研究资源,不更应在这一方面给所有高校做出表率,少些意气虚名之争,多些踏实育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