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塑化剂危机已成台湾国际形象危机。“塑化剂毒害港民”等大字标题,连续出现在香港主要报纸的头版,凡台湾出产的食品、药剂、泡面、营养补品等,出口到东南亚一带,皆需一一受检。在大陆一档电视节目上,大陆嘉宾公开质疑,台湾某知名企业近日宣称其大陆出产的产品不含塑化剂,但此前却标榜原料来自台湾,叫人如何相信?

  岛内舆论说,要重塑台湾食品的安全形象,如果只是抓几家黑心厂商,或食品厂商出面道个歉,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建立一套更严谨完善的认证检验制度,才是终结塑化剂事件最快速也最长治久安的方法。

  塑化剂为何逃过层层监管?

  岛内媒体总结了塑化剂多年逃过监管的四大原因。

  原因一: 管制架构失效

  台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表示,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目录”外的空白区域成为隐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内被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的有78种。按照规定,对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采取的是“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监管只是名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