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院士打破惯例 将论文第一作者让给学生

2007.6.06

相关报道:
还原“第一作者”,才能还原科学的真实灵魂
 
来源 : 长江商报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第一作者”是导师,似乎是学术界的“惯例” 。然而工程院院士沈寅初,打破了这一“规则”。近日,由他和两名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国际顶尖专业杂志——美国的《化学评论》上发表,他的名字排在了最后。(6月5日《浙江日报》)
  排名文化下,按级别、按姓氏笔画,或是按照姓的拼音首字母来决定“座次”,在日常生活中或已司空见惯。导师与学生合著论文时如何署名,大体是级别排名的变异。但论文先后排名的背后,难掩更深层的利益。
  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目前已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一点,就是看学术研究者的论文发表情况。研究者不仅要发表论文,而且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否则,成果就很可能上不了考评的榜单。因此,论文排名直接影响研究者的切身利益。
  据悉,沈寅初院士不仅这次论文排名最后,而且一以贯之,平时亦是如此。据其昔日的学生、今日的合作者郑裕国教授说:“我们有很多论文,沈院士排名都是最后的。”可见,在这层利益上,沈院士表现了难得的高风亮节。
  礼赞之后,笔者却难以再找到更多兴奋点。我们热捧院士排名最后,说明的是那些滥竽充数的“第一作者”,品格让人失望,继而生出“打破”的想象。沽名钓誉,固然让人痛恨。但礼让“第一作者”,于打破所谓的“规则”而言,也难扯上太多的因果联系。因为“第一作者”自有“第一”该具备的骨架,它的实质与掠夺无关,也与谦让无关。
  所谓“第一作者”,就该是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导师担负着多个课题,其中不少课题,他只动嘴,只指导,研究却由学生完成。这时,学生是事实上的“第一作者”,论文署名时,也应该排名第一。导师排名甘愿居后,是对事实的真实反映。如果导师的贡献,分量甚至还够不上署名这个级别,那么他本该连名也不要署,遑论成为“第一作者”?反之,如果导师作出的贡献本就该是“第一作者”,那他又何必将“第一作者”拱手让人?成人之美,不见得比尊重基本规则更好吧?
  反观报道,文章提到,论文凝结着“沈寅初院士多年研究的心血”。事实果真如此,沈院士对这篇论文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心血”能读出的,似乎沈院士的排名不该是最后。既如此,一贯礼让的沈院士怕是有点过于彰显长者风度了。
  导师争“第一作者”不对,但如果变争为让,也是不妥当的。科学有其真实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时刻需要依靠对一些基本事实尊重来支撑的。即便有心矫枉,也不宜过正,如此才是在还原真实的规则。毛建国(江苏江都 时评作者)

相关报道:
第一作者非导师不可?
作者:海都资讯网   苏子川

    最近,由浙江工业大学陈小龙、郑裕国、沈寅初撰写的关于含顺丁烯二酸酐核心结构天然化合物方面的论文在国际顶尖杂志美国《化学评论》发表。让人惊讶的是,沈寅初院士排名在最后,前两位作者都是他的学生。(6月5日《浙江日报》)

    院士让出论文第一作者引来关注,就在于它打破了长久存在的学术潜规则:导师与学生合著论文,第一作者非导师莫属。

    这个潜规则在高校太普遍了,以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学术权力寻租”。这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霸王条款”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由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地位与关系决定的。

    在我国,研究生学术道路的通坦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导师。如果没有导师的牵线搭桥,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甚至就业,都将变得困难。如此,造就导师高高在上的“家长”角色。

    在这种带有浓厚人身依附的关系下,学术界出现诸多怪象也就不奇怪了:导师署名第一,研究生成为廉价打工仔,等等。这一切既导致学术腐败层出不穷,也造成中国学术研究自主创新的后劲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看,沈寅初谦让“第一作者”,实际上是对导师与学生关系的一次健康还原。希望这件事能对学术道德的重构起到某种推动作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