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桥:3D打印依赖进口新材料或临“无米之炊”

2013.11.14

  最近一年,3D打印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的局面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关桥既叫好又有所担忧。11月13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 2013中国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上,他预测,如果一些新材料没有进产业发展来与3D打印技术相匹配,一旦国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那么我国的3D打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

  3D打印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俗称之一,是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高能束流材料加工与成形等技术,使材料逐层熔敷“自上而下”叠加制造实体构件的方法。3D打印技术与材料制造产业的关系相辅相成。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3D打印催生了新材料在诸多产业方向的发展: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金属结构3D打印对特种材料的微纳级粉材和特种细晶丝材的需求,又如在生物制造医疗领域对人体组织工程植入物、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需求等。

  在关桥看来,如果没有这类新材料产业化发展来与3D打印发展相匹配,那么我国3D打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规划会变成“无米之炊”,也就失去了3D打印创新驱动的基础。“改变增材制造依赖进口新材料的局面,时不我待。”

  据了解,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高度重视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视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战略性手段之一。2012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以“我们不能再等待了”为主题,宣布实施增材制造技术计划项目,并在20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多次强调增材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加速美国经济的增长。

  2013年,科技部公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征集指南》,备受关注的3D打印产业首次入选。

  关桥表示,虽然我国发展3D打印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在基础研究、产业化发展、工程应用和推广应用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3D打印与产业尚未形成材料—制造—装备—应用完整的科研和产业链,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程度低,大部分装备的核心元器件还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徐志磊在做客浙江杭州的科学大讲堂时曾直言不讳地提出,3D打印或孕育第三次工业革命,但中国掌握的3D打印技术精度和效率不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据了解,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很快,有些特殊结构需要特殊材料制造。尽管国内可以生产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金属颗粒,但这种颗粒国内生产的品质与国外还有一些差距,有些原材料仍需要进口。

  关桥再次强调:“这类新材料如果没有进行产业发展与增材制造技术相匹配,一旦国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我国的增材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