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释可能很奇怪:如此这般的“三没之人”又怎么会愿意来撰写学术论文?

  其实不奇怪,因为存在外部压力和利益驱动。这些年来各个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等教研单位,都有对其教师或研究人员的业务考核,而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就是考核指标之一。考核未达标者,轻则会受经济处罚,重则会被降职甚至下岗。同时,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往往也有发表若干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否则就不能毕业或拿不到学位。与之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各教研单位也都普遍存在这样的规定:一个教师或研究人员,甚至也包括编辑出版方面的编审人员,若想晋升职称,都必须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如一所知名大学就硬性规定,申报教授职称的人,必须在任副教授的现职期间,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5篇论文,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还得有一部已经出版的不少于30万字的专著,和至少一项省部级的研究课题、一项省部级的优秀研究成果奖。

  由于一个教研人员考核不合格会受处罚,而晋升职称则意味着会得到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经济收入。所以,即便是那些没有学术研究兴趣或学术创新能力的人,也总要为此而想方设法弄出一些所谓的“学术成果”来,而那些不乏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人,也往往不得不在尚未形成自己见解的时候,就赶着撰写一些无聊的废话来凑学术成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