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做项目,往往是企业出资金,最后所有的成果都归企业所有。”邱爱慈认为,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并不公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都难以接受,致使研究人员与企业脱节,没有很好的成果转化机制。

  不久前,邱爱慈参加了一个成果鉴定会,在翻看材料时她发现,ZL部分的第一发明人是该企业的领导。“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小ZL都是具体技术,谁做的就应该是谁的,不应由项目出资方挂名。”

  但目前,企业领导“挂名”科研成果的现象,“绝不是个别,而且很普遍。例如发表文章、申报奖项都要有企业领导的署名,搞得科研人员都没有积极性了。现在很多评奖与科研评价挂钩太紧密,容易产生利益驱动,出现腐败等问题”。

  一项大工程,往往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后表现出来一般都是大工程的贡献,忽略了核心关键技术的成功”。

  在邱爱慈看来,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应逐步实现,但是“就目前来看,不能‘一刀切’,因为我国企业的研发力量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