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士解释,其实这家企业没有安装环保设施,属于被关停的污染企业,此前的生意一直不太好。但执法人员留了一手,没有拆除给企业供电的变压器。业主也非常“善解人意”:白天睡大觉,晚上加油干。执法人员睁只眼、闭只眼,巧妙地撇清了责任:“我不让他干,可他偏要干,出事不赖我!”

  对执法人员缺乏监督,会让污染企业钻空子。看来,环保这条“高压线”被人做了手脚,把高压变成了低压,能把人电麻,却电不死。

  除了“唱双簧”,也有一些污染企业“玩多赢”。它们在本地被关闭后,避实就虚,逃到“三不管”的偏远山区或各省、市、县交界处,或者让当地乡镇干部入股,或者给当地百姓分红,实行“利益均沾”,让人们闭嘴。这种变相的污染转移,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把污染企业打跑,相关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自扫门前雪”没有错,但是“不管别人瓦上霜”,也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地方有环保死角,亟需建立区域联动的环保执法机制。否则,“治污”就成了“散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