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表面呈现系统的介绍

2022.4.02

  细菌表面呈现系统是微生物表面呈现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继噬菌体表面呈现系统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呈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噬菌体呈现系统的替代途径,至少可以说是对噬菌体呈现系统的补充。其基本策略也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细菌表面蛋白融合或嵌合并活性表达于细菌表面。 自从发现大肠杆菌外膜蛋LamB、OmpA和PhoE能够作为外源蛋白的表面呈现载体以来,该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许多研究结果说明脂蛋白、菌毛蛋白、鞭毛蛋白等都可作为呈现载体。而且不仅革兰氏阴性菌可用以表面呈现,革兰氏阳性菌也可用以表面呈现。该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疫苗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革兰氏阳性菌胞膜外有一层较厚且坚韧的细胞壁,膜蛋白难以显露,一般认为不适合表面呈现。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有些细胞表面结合蛋白,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化脓链球菌M6蛋白等的C末端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可以通过一段疏水区与含肽聚糖的细胞壁结合而锚定于细菌表面,而其N末端部分则允许外源蛋白的插入或替换,从而实现表面呈现。通过对spA透膜锚定机制的研究发现,spA由信号肽、lgG结合区和C末端的表面结合区组成,而其C末端结合区由一个带电的重复序列区、许多革兰氏阳性菌表面结合蛋白相同的含有LPXTG结构的区段、疏水的锚定区和一个短的带电尾巴RREL组成,后三部分对于结合在细菌表面是必须的,伴随着LPXTG结构中T-G间肽键的断裂而共价结合到细胞壁上。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