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处于科研第三阶段)的科学家利用第二类科学家开发的工具来回答新问题,从而获得新启示并引出又一批新问题。这一类科学家的就业人数最多,发表论文数量也最多。他们与第一类科学家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很注重方法,很注重细节,很关心“绝对的准确性”。

  
第四类(处于科研第四阶段)的科学家记载下已有知识,并将知识付诸实际应用,但他们很少做出新发现。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若没有这一阶段,处于第三阶段的数据就无从组织。这类科学家能记住很多最新信息,对本领域进展很熟悉,而且往往喜欢写作。《细胞》杂志的创办者兼主编Benjamin Lewin是这类科学家的一个代表,他本人并不做什么实验,但是对分子生物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施奈德的以上分类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比如,第一类和第二类科学家可能并不善于写作,不善于进行信息综合。因此,有时候,科学期刊编辑部喜欢邀请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学家撰写综述评论文章,此举可能不智。又如,这样的分类思想对于指导年轻人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是有帮助的。例如,有位姑娘阅读沃森写的自传《双螺旋》很激动,就决定投身于分子生物学,此举可能失之莽撞,因为她其实热爱的是处于第一阶段的科学,而不是分子生物学本身。如果她选择目前大致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的认知科学,也许更对路子。另外,人们发现,第一类科学的课题申请经常被拒,因为评审者的主体可能是第三类科学家。这是全世界科学界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